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四十一,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則本雖同,而所證所到,大有不同也。
您所說的“學孔學佛,理不外大學一章”,是決定無疑的話語,這是從淺顯的方面來說的。至於要發揮其中修證工夫的淺深次第,那麼儒佛本體雖同,而所證得、所到達的境界,就大有不同。
儒者能明明德,為能如佛之三惑圓斷,二嚴悉備乎。為如證法身菩薩之分破無明,分見佛性乎。為如聲聞緣覺之斷盡見思二惑乎。三者唯聲聞斷見思最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雲,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
儒家學人明明德之後,能夠如佛陀一樣,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惑圓滿斷除,福德智慧二種莊嚴全都具備嗎?還是像證得法身的大菩薩一樣,能夠分破無明,分見佛性呢?或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能夠斷盡見思二惑呢?三者當中,聲聞斷除見思惑,是最卑下的成果,然而也已經得到六種神通自在。所以紫柏大師說:“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如果能當下斷除凡情,懸崖峭壁可以直接登上)
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間,而其道力,任運不犯殺戒,故凡所至處,蟲自離開,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況二三四果乎。
要達成初果尚且要七生天上,七反人間,而憑藉他的道力,隨意所行都不會犯殺戒,所以凡是他所到之處,蟲蟻自動離開,就是所謂的:初果耕地,蟲離四寸。更何況二、三、四果呢?
儒教中學者且置,即以聖人言之,其聖人固多大權示現,則本且勿論。若據跡說,恐未能與見思淨盡者比,況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
儒教當中的學人暫且不說,即使以儒家聖人來說,其中的聖人固然大多是大菩薩示現的,他的“本”(真實境界)暫且不論。如果只根據“跡”(示現的行跡)來說,恐怕不能與見思惑都斷盡的聲聞緣覺相比,何況是破除無明,分證法性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呢?
即謂明其明德,堪與破無明者比肩,然破無明者,有四十一位,為與最初之初住比肩耶,為與最後之等覺比肩耶。即與最後之等覺比肩,尚於明德未明至乎其極,直待再破一分無明,方可謂為誠明合一,始本無二耳。
即便說,儒家明明德的境界,能與破無明的菩薩相併列。然而破無明的菩薩,有四十一階位,是與最初的初住位菩薩並列呢?還是與最後的等覺菩薩並列呢?即使是與最後的等覺菩薩並列,尚且對於明德還沒有明到極點,要等待再破一分無明,才可說是誠明合一,始覺本覺無二。
吾故曰,體同而發揮工夫證到不同也。世人聞同,即謂儒教全攝佛教。聞異,即謂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紛紛諍論,各護門庭,各失佛菩薩聖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
所以我說:儒佛二家,本體相同,而發揮的工夫,證到的境界不同。世間人聽到相同,就認為儒教完全統攝了佛教。聽到有異,就認為佛教完全不同於儒教。殊不知二者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所以然。所以就紛紛爭論不休,各護自己的門庭,各各都失掉了佛菩薩聖人,治世度人的本心,實在悲哀啊!
六月間廣東香山楊棣棠,於太平洋檀香山,寄信于山東臧貫禪,以彼輯古今和會儒釋之書,曰儒釋一貫,欲引儒入佛,謬託貫禪,祈光作序。
六月份,廣東香山的楊棣棠,在太平洋的檀香山,寄信給山東的臧貫禪,因為他編輯古今融會儒家佛家的書,名為《儒釋一貫》,想要引儒入佛,錯謬地委託臧貫禪,請我寫序。
光少不努力,老無所知,以彼之求,恐難推脫,乃湊千餘字,以塞其責。今將其稿寄來,祈為麈 (zh u) 政。
我少時不努力,老了一無所知,而他的請求恐怕很難推脫,於是湊足一千多字來搪塞責任。現將這個稿件寄來,祈望你加以指正。與泉州大同放生會書
放生一事,以提倡戒殺護生為本。凡入會者,俱宜吃素,方可以吃素之利益,與一切人說。縱不能人各依從,而人以貴會諸公,皆盛德君子,實行吃素,自然潛移密化,悉皆不殺生,不食肉矣。
放生這件事,以提倡戒殺護生為根本。凡是加入放生會的人,都應該吃素,才可以將吃素的利益,對一切人來宣說。縱然不能讓每個人都能聽從,而他人因為放生會的諸位會員,都是有道德的君子,都實行吃素,自然也會潛移密化,都不殺生、不吃肉了。
若仍舊食肉,放生之功德,亦不可思議,但自己所行,尚自矛盾,尚不能依慈悲忠恕之道而實行,況欲令見聞者潛移密化乎。光無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