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十一,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尤當篤培。則善根亦不須問。只宜持咒,助修淨業。勿輒作法,煩瀆佛聖。
有善根,固然要努力繼續修。沒有善根,更應當努力培植。那麼善根也不需要問。只需要持咒,幫助修習淨業。不要隨意作法,煩勞褻瀆佛陀聖人。
倘動輒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誠,或致起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發心出家者,自未證道,不能觀機,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無匪徒敗種混入之弊。
倘若動不動就作法,如果身心不恭敬,不至誠,或許導致生起魔事。唯獨有一件事,適合作法來請問,但又不是你們分上的事。那就是:如果有人發心出家,自己沒有證道,不能觀察對方的根機,須仰叩佛陀慈悲,指示可不可以,以免有匪徒敗類之人,混入僧團的弊病。
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脫。誰肯如此抉擇。貪名利,喜眷屬,致令佛法一敗塗地,莫之能興也。
而現在收徒弟的人,唯恐徒弟不多。明明知道是劣跡之人,還急忙的想要收為弟子,唯恐他走掉了。誰肯如此的慎重決擇。貪圖名利,喜歡眷屬,使得佛法一敗塗地,不能夠興盛啊!
至於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唸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
至於業障重,貪瞋熾盛,身體弱,內心怯,只要能夠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疾病痊癒。《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唸佛也是如此。只要盡心竭力,沒有懷疑的念頭,那麼無求不得。
然觀音於娑婆有大因緣。於唸佛外,兼持觀音名號亦可。或兼持楞嚴大悲等咒,亦無不可。
而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有很深的因緣。在唸佛之外,兼持觀世音名號也可以。或者兼持楞嚴咒、大悲咒,也不是不可以。
至於閱經,若欲做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至於閱經,如果想要做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那麼沒有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有一絲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基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如果想要(透過閱經)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開啟經文。必須端身正坐,好比如對著佛陀的聖容,親自聆聽佛陀的圓音。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別。從頭至尾,一直閱讀過去。無論經文、義理,一概不加理會。這樣閱經,立根的人,就能夠悟到二空之理,證實相法。就是根基鈍劣,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
六祖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就是指這樣的看經方法啊,所以名為“但(僅僅之意)”。能夠這樣看經,諸大乘經,都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只是看《金剛經》是如此呢?如果閱經時,一路分別思維,這一句是什麼意義,這一段是什麼意義。全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
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嶽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如果知道恭敬,還能種少許善根。如果完全好像老學究讀儒書一樣,那麼就有褻瀆傲慢之罪,如山嶽高聳,大海淵深。以善因而招致惡果,就是這一類人啊!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條理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