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章 番外:明朝人的喝茶之道,一半風雅,一半煙火,聊齋之問道天涯,布衣天涯,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朝人的喝茶之道,一半風雅,一半煙火

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是被明朝皇帝朱元璋改變的。

一開始,人們沿習點茶法,要將餅茶碾碎,沸水衝點,茶筅研磨,極其花費功夫。當朱元璋發現製作進貢的茶餅很辛苦時,便下令廢除團茶,“唯採芽茶進貢”。

從此,明人以新鮮芽茶沖泡而飲,簡單明瞭。

他們喜歡清飲,不喜歡往茶里加花草果實,追求自然。比如用水,便以天然之水為上。明朝人認為煮茶的水,標準是清、活、甘、洌、輕。

相傳有一次,宰相張居正喝到皇家貢品的密雲龍茶,驚覺太好喝了。但回到家後,自己怎麼泡都不對味。後來才知道,要用京城外的玉泉水,用竹筧過濾,方能泡出茶之甘甜。

晚明計程車人屠隆曾說過,煮茶之水有天泉地泉、江水長流、井水等三大支,其中又以天泉為佳,因為天上的水最輕。

在他看來,“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會稍奪茶味,但冽能成全茶味。春天的水,優於冬天的水,但夏天的暴雨就不好了,是天地的怒氣,喝了也不舒服。

明人喝茶,以人少為貴,以野林茶趣為貴。

陳繼儒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明人不喜歡像宋代的茶宴之風,太過隆重熱鬧,他們認為,品茶的最高境界是獨飲,其次是二三知交。

明人對環境要求甚高。

寧王朱權在《茶譜》講過:“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煽,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

文徵明在《惠山茶會圖》中,記錄了自己與友人一次茶事雅集。他們相約在清明節這天,到了無錫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喝茶。

畫中,蒼松翠柏遮天,群石環繞。其中有一方古井。兩位高士,坐於井亭之中,一人觀卷,一人賞卷。亭外,兩個童子正在侍奉茶爐。

遠望曲徑通幽處,又有兩位高士倚石對談,似在走走停停。水沸聲,松間風聲,蟲鳴鳥叫聲,呼之欲出。

明代馮可賓便在《茶箋·茶藝》中提出品茶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

對明人來說,喝茶貴在心境,貴在隱逸。

山中野林,松竹怪石,明月清風,方有茶趣。

晚明時,茶館遍地都是,又叫茶肆,茶坊,茶攤,茶鋪。《儒林外史》中提過:“廟門口擺的是茶桌子。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

文人或許會尋一方雅緻茶室,有美人相伴,焚香靜飲。普通百姓,則可尋於街頭巷尾的茶坊,不愁沒有茶喝。

明人對生活講究,只是一間小茶館,也追求水、茶、器的清雅潔淨。

文人張岱曾在《陶庵夢憶》中寫道,明末的茶館,“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器皿時滌,無穢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

更接地氣的地方,則是簡樸的小茶攤。街頭巷尾,幾張凳子,幾個粗茶碗,再賣點瓜子、炒豆、橘子等等,是北京大碗茶的起源。甚至後來還有說書人在茶館裡表演。

最好的人生,是一半琴棋書畫詩酒花,一半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其實明人喝茶,才是一半風雅,一半煙火。

—參考資料:《到明朝喝茶去》,寇雲飛《明清士人喝茶的那點事》,奔騰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銀河魔能機甲師

碧雲天

極彩45

喜歡生薑的其才

掌中世界之破局

不易亦有意

開局成為峰主,打造萬古不朽仙門

風雨伴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