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紅線紅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十一月一日屠龍術,晨昏集,銀針紅線紅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十月己過,冬日既至。試與君一談平日作詩填詞之心得。
寫作與賞析是不可分的。詩詞也是從小到大都在學習的,它與一般的閱讀理解題差別並不大。而閱讀理解題的設計,真正讓你學習的是,去思考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他的動機是什麼,他的生活環境,他的家庭,他的幼年經歷是否造成了他這篇文章裡表達的東西夾帶了這些影響。他的某些詞句和渲染,是否是在引導你的情緒。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事背景,他是否想透過這篇文章達成什麼目的,受眾是什麼群體,他又是否是為某個利益集團呼喊?““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掌握和學以致用,你說某些組織或者反動份子要透過媒體的聲音洗腦,是不是特別困難?所以我稱之屠龍術。
當然,漢字的排列組合,詞句之間的起承轉合便要我們發散思維來創業了。
說起來,詩歌的美麗,要領悟得到,最重要的是對於文化符號的瞭解,例如一個認得很多漢字的外國人,他要是不瞭解燕子在中國文化中文化符號的韻味,他便無法理解無數首有燕子的詩詞歌賦。例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例如,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且不以做閱讀理解的方式去解讀,我一直認為,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_元夕》,凝聚了現代人對古時所有美好的想象,如果有人幻想穿越到一個浪漫而美好的古代時期,這首詞便是最能滿足他的情景。
有時看看城市另一邊的天空,也會想要是古時候人們也有這樣的通訊手段,只怕沒有那麼多描寫聚散離合的千古絕句誕生了。
《一剪梅》就變成這樣了:資訊已發,他還不回,這冷漠的人兒啊,讓我的心好悲涼。輕輕的摸索著手機螢幕,一個人獨自等著回資訊。抬頭看了看wif訊號,那滿格的訊號,為什麼沒有資訊發來?正是那叮噹的一聲,一條資訊終於來,手機的光亮,照亮了臉和床。
不至於這麼爛,總之,定沒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韻味了。
(比如:蠢字,在漢語裡是形聲字,字從春從雙蟲,“蟲"在漢語裡有“動物種類”之義。雙蟲便代指所有的動物,人為裸蟲,鳥為羽蟲,蛇為鱗蟲,虎為毛蟲,龜為甲蟲。"蠢”本義指春天裡動物們鬧騰不止的情形,也可理解為活潑。
愚字本義是不諳熟人情世故,與天真同義。
所以我們聽到某某說這個愚蠢的人類哦,愚蠢的小孩之類的,就不會義憤填膺似感同身受了,轉換一下才是本義:這個天真活潑的小朋友。
當然,這個是自娛自樂的說法,取悅自己不也是創作詩歌的一大樂趣嗎
又如:初中生都知道,逗,這個字裡的豆,其實是頭的縮寫表現,而頭就是指的小王國...…史載孔子周遊列國,實際上孔子一輩子都在山東那地方轉悠,他周遊的列國就是那豆大的一個個小王國。逗,本意就是走走停停周遊各國的意思,用來形容聖人的,你說我逗,大概就是說我像個聖人。
)
在文學作品裡,人設其實也是一種比較淺薄的概念。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都不應該拘泥於所謂的人設。只關注人設,卻不關注人設之中,伴隨著劇情和各種環境變化的人心變化過程,就會顯得粗魯鄙陋。人設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概念,人心卻是變化的,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必然有生動的人心,而不是靠一開始用比較簡單的手法描寫的所謂人設。
人類在很多時候他的心情,他的衝動,並不是一種理智的審美和品味導致的表現,而是內分泌決定.....有些讀的人文社會方面的書太多了,偏好以人性,心理,環境影響等等角度來看待事物,其實很多時候單純地從生理需求動物行為來看待人類問題,也能得到一個不錯的角度觀點。
人性並不可靠,人性沒有那麼自覺去維護美好的單純,人性本來就是習慣在自私和佔有中掙扎,最終多半還是順應自己慾望的念頭獲勝。我們即便能夠認識到一段單純而親密的友人、師生等關係也不錯,但是慾望肯定會戰勝理智,渴求進一步的發展,或者說其實和心心念唸的他/她進一步的發展那才是理智的吧。
說了許多道理,想告訴想學習詩歌的同志:在欣賞,在創作的時候,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
現代詩歌和古詩詞是相通的。
/
人去去,芳草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