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子在狂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6章 韓國公,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瘋子在狂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這裡許多好奇的朋友就會拿出地圖開始研究,結果發現一條暢通無阻的通路——走海路。

從江口入東海,一路向北到達渤海灣,進入渤海,由渤海入北方,此時無論是向遼東地區,還是陝西、北平、山東等地,都可輕易抵達。

不得不說想法很美好,可是此路雖好,但風險也是最高的。

因為這條路朱元璋曾經就走過,當年打仗之時,需要由南向北調集軍糧,河運不通,陸路又來不及。

無奈之下,老人家只好走海路,但海上風浪很大,船隻傾覆的危險係數很高,糧食送到後損失近五成。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海路不可走。

現在大臣們的意見都很統一,考慮了多方面都認為遷都不可行。至於最終的決定,自然還得朱允炆拿。

他如果堅持己見,展現鐵腕手段,臣子再不願也得跟著遷;如果仔細分析後也認為遷都有困難,此事當然不可行。

說真的,朱允炆現在也沒了主意,他此時才感到當皇帝的不易。尤其是想當一位名垂青史的有大作為的皇帝更不易。

朱棣是怎麼做到的呢?朱允炆不禁開始佩服起他的四叔。

遷都之事待定,不過不遷都就不發展了嗎?自然不是。

議事制度確實好,集眾人之思。朱允炆也從朝臣的議事中得知了運河的事。既然遷都暫時不可為,運河總得治理吧。

疏通河道,連線南北水路,不僅對於防止洪災有作用,而且利於南北運輸,以後無論是出征還是發展經濟,都至關重要。

都知道治理河道是一件好事,但這事兒絕不是一件簡單事。元朝覆滅還沒有多少年,他們政權顛覆的導火線就是治理河道。

因為水利工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絕對算的上國家的大工程,比建造城池、修築房子要難得多,需要投入的人力和資金是一組天文數字,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就比如咱們的三峽大壩。

並且這個工程一旦開啟,輕易不能停,否則河道被改的亂七八糟,爆發洪水則是滅頂之災。這就需要統治者把控資金,不可投入過多傷了國本,又不至於讓工程出問題。

也就是現在大明算得上是一個盛世,並且前景可觀。要是處於明後期,朱允炆想都不敢想修河這事。

目前南北走向的重要河流就是會通河,此河一旦疏通,南北運輸的時間將大大縮短,並且連線山東貫通衛河,直達北平,輻射周邊各地。

既然皇上想要治理運河,無論對朝廷還是百姓,都可以說是好事,朝臣們自然得出謀劃策,好好討論一番。

當然了,他們討論的不是如何治理,因為這群人也不是水利專家,對於實踐性的東西還不會亂說。他們討論的是派誰來主導治理。

大明建朝到今,無論是善謀政治的文臣,還是治亂所需的武將,朝廷都不稀缺。但要說到治理河運,這方面的人才還真不多,專家則更是少的可憐。

“李大人,治理運河當屬工部事務,這方面的人才你們工部應該可以找出來吧。”眾臣有人對李善長說道。

“這個......,實不相瞞,我近一年來處理工部事務已感覺力不從心,許多事都交給了下面的人,這不正打算向聖上告老,回家度個晚年。”李善長道。

說著,李善長便從袖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奏摺,呈上說道:“皇上,老臣已年過古稀,實在無精力再在朝中任職。懇請皇上恩准,容老臣辭去工部尚書一職,度個晚年。”

朱允炆看著李善長佝僂的身軀,此人確實老了。如果說曾經李善長還有參與政治博弈、權力鬥爭的精力和想法,那麼現在他真如自己所說的那樣,沒那個精氣神了,只想安靜的度過晚年,指不定一兩年,亦或者三四年。

“按說有臣子告老,皇帝總得駁回摺子挽留幾次,如此一來才能體現君明臣賢。不過李愛卿年事已高,人老了確實力不從心,這是自然規律,就是皇帝也不得不服啊。今日朕就破個例,准予了。”朱允炆道。

“擬旨,工部尚書李善長跟隨太祖高皇帝從龍有功,輔佐太祖,教育已故太子,又於朕有輔佐之功。朕念及其忠心為君,勞苦功高,特恢復其韓國公爵位,世襲罔替,準其告老歸鄉!”朱允炆道。

李善長聞言,又驚又喜。他這一輩子位極人臣過,也因自己的高傲付出過代價,經歷過大起大落。

在朱元璋與朱允炆爺孫倆一人大棒、一人蘿蔔的夾擊下,他終於明白了政治是個要命的玩意兒,活明白了自然也就改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霓虹下的茅山道士

叄思大象

亂入神話

雙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