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3章 殘酷的現實(6K),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卿大夫好殺嗎?誰都知道刺殺起來很難,偏偏針對卿大夫的刺殺不止一次兩次。

事實上,便是家族規模不大的貴族都不好刺殺,何況是刺殺晉國的卿大夫。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接二連三去刺殺卿大夫?他們知道自己很難成功,只是認為卿大夫給晉國和諸夏文明丟了大臉,想用自己的血濺他們一身。

即便是刺殺沒有成功,他們也展現了自己的態度,成為了文明的義士,用命敦促卿大夫知錯就改。

在這個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的時代,從來不缺乏為了達到什麼目標而甘願送命的人,能夠對時代起到促進作用,甚至會有無數人前仆後繼。

遭到刺殺的卿大夫無一例外,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選擇,只能厚葬刺殺者,再表示自己一定會知恥而後勇。

那些刺殺失敗身死的人,卿大夫非但不會為難他們的後代,乃至於會收養過來好好善待。

如果刺殺身死,子嗣不被卿大夫收養?自然會有其餘貴族善待他們子嗣。

這是古典時代對於敢於付出的人一種善待,其實也是社會風氣所決定了的格局。

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解讀,大概就是:見義勇為,應有回報。

智宵當然沒有遭遇過刺殺,有人一再針對其他卿大夫進行刺殺也早就聽說,心裡其實挺不是滋味的。

諸夏曆來不會缺義士,他們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將當權者推到認為正確的道路之上,可惜的是多數的付出總是白付。

“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智申又引用了李耳的一句話。

這麼看的話,近來智申沒少閱讀李耳的著作。

發動刺殺的那些人,他們還真的是“民”的身份。

而在春秋戰國時代,什麼人才有資格成為“民”的階層呢?起碼要是“士”以上的階級,以下叫黎庶,往後被稱為黔首,再往後才稱為百姓,只是很快就被叫泥腿子了。

黎庶才沒有心思關注國家大事。他們需要關注的是什麼?家裡還有多少糧食,飲用水要不要補充,柴夠燒幾天;不然就是眼睛盯著農田,思考來年能均出多少糧食換點布,一家子不用輪流穿著一件衣裳出門。

並不是所有黎庶都能夠操心那些,要執行“承包制”的智氏或魏氏治下才行。

其它地方的黎庶?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財產,藏起一些什麼不是主人賜予的東西,一應屬於非法所得,會遭受斬手、剁腳、割耳、挖鼻等等處罰。

“父親近來常讀李耳著作?”智宵這是屬於沒話找話說。

智申並不覺得智宵沒有關心自己遭遇刺殺有什麼錯。

出個門起碼幾十名護衛,誇張一些就帶上幾百數千,卿大夫的身份又註定不是想接近就能接近,會被刺殺成功九成九是信任之人乾的。

再則,智宵提起刺殺不啻是在打智申的臉,重申出征中山國一事真是丟夠了臉面。

智申笑著說道:“李耳學說,有些許可取之處。”

當前李耳其實還沒有寫《德道經》一書,著作的出現是在李耳西出函谷關遭遇尹喜,受到了極好的款待,留書作為一種酬謝。

李耳不像孔丘廣收門徒,更加沒有四處走動,只有在人前來拜訪時才做學術交流。

這樣一搞,李耳有什麼思想,又是何等的主張,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人們願意去拜訪李耳,主要原因還是曾經做過圖書館管理員這一層原因。

比如,孔丘拜訪李耳就是想獲知上古時期關於“禮”的記載,源於“禮”是孔丘的“道”,玄乎一些就被記載成為:孔子問道於老子。

周王室的典藏室都收錄了什麼?遠到夏朝和商場時期的文字記錄,近到當代列國的大事件記載,其中包括完全版本的《詩經》,以及周公旦的《禮》,姬昌所留的《易》,等等很多著作。

當了幾十年管理者的李耳平時想看什麼就看什麼,能夠想象知識量有多麼深厚。

更不用提“王子朝”之亂讓典藏室的收錄十之七八被卷跑去了楚國,周天子或任何諸侯多次討回無果,等於說那些著作對楚國之外的諸侯國是失傳了。

楚國所得的典籍後面去了哪裡?它們最後被始皇帝獲得,收藏在金匱石室;更後來嬴姓失國,典籍被蕭何拿到手,部分典籍被獻給劉邦作為國藏,另一部分蕭何私藏;再到東漢末年,蔡邕成為其中一部分典籍的保管者,蔡邕一死被一些世家卷跑,隨後大部分典籍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

智申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霓虹下的茅山道士

叄思大象

亂入神話

雙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