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0章 進入比爛的時代了?(6K),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智申說的是《德道經》的一句話。
當前確實是叫《德道經》,《道德經》是後人給的書名。
相關著作李耳(老子)已經創作出來一部分,只是在小範圍內給人鑑賞,也是一種驗證過程的討論,來確認到底有什麼需要修改的篇幅。
智申知道《德道經》還是智宵派人特地去向李耳求來,得到的是一些初稿和原稿。
什麼叫初稿?就是由李耳親手書寫,還是屬於沒有驗證和編冊的性質。
原稿就是筆者本人親寫。
將東西拿到手的智宵另外抄寫,把原稿給儲存起來,要麼是讓子孫後代妥善保養留存,不然就是會作為陪葬品,到時候看具體的情況。
正在驗證自己所學的李耳,誰去向他要書都會給,只不過還是會看菜下碟,比如智氏前來討要給出的是初稿和原稿,其他人給的則是二把刀抄寫的了。
沒什麼好奇怪的地方,智氏是霸主國的卿位家族,再則智氏也沒有白要,答送了一大批物品,其中包括了紙張和新式的筆、墨、硯。
李耳是厲國人,他的母國早就被滅,一度成為楚人,後來去周王室治下當圖書館管理員,歷經“王子朝之亂”被驅逐出“洛邑”歸鄉。
在家鄉呆了十來年的李耳重新前往周王室治下,只是不在居住“洛邑”城內,到一名叫尹喜的周王室大夫封地裡安家。
智宵也是好不容易才打探到李耳的居住地,隨後沒有費什麼功夫就就獲得了《德道經》的初稿與原稿。
為什麼智宵願意找孔丘拜訪,沒有特地去拜訪老子呢?原因是晉國的卿位家族核心成員不好進入周天子的直轄地,太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猜測。
實際上在當前時代,晉人對李耳的學說比對孔丘的學說更排斥!
李耳的學說追尋“小邦之治”這一種,也就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什麼意思啊?用於正治主張,其實就是覺得國家小一些比較好,認為大國太愛製造紛爭了。
智申不是文盲,看了李耳的一些文章,能夠品味出正治主張,基於晉人對大國的追求,與其他晉人一樣排斥李耳的學說。
晉國是一個什麼國家?直白說就是崇尚軍果主義,確確實實也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軍團,講究的是團隊配合,要求每一個人都能遵守紀律,核心就是隻要能管就什麼都要管。
這樣的晉國怎麼允許每一個人各過各的?真要是這種情況,別說試圖爭霸,該是等著被人乾死了。
所以僅僅是那種主張,一下子就要勸退所有諸侯,其它主張乾脆就不用聽,連理解什麼叫“無為而治,無所不為”的念頭都生不起來。
因為李耳的各種主張,知道知曉其主張,每一個人都會選擇敬而遠之,並且不會幫忙宣傳其學說。以至於在後世鼎鼎有名的老子,他在當前時代屬於一個透明人。
智宵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認為李耳的一些學說很有價值,包括“無所不為”這個核心,以及一些用兵上的理念。
事實是什麼?李耳跟孫武在用兵上的主張一樣,他們都著重“用兵以奇”這一個觀點。
“我聞你邀李耳?”智申有心奉勸智宵別跟李耳接觸,考慮到看不懂智宵的很多操作,不太敢過份干涉。
智宵答道:“我聞李耳欲往秦川,願以資助。”
厲國沒有滅亡之前,李耳有傳承自祖先的封地,後來楚國可沒有給保留封地。
所以,李耳現在過的日子是靠人接濟,搞到後面一人一牛向西給失蹤了。
等李耳要出函谷關那一年,他已經是年近百歲的老人,沒有護衛的情況下,別說是百歲老人,壯年孤身行走於野外,一樣要給野獸加餐。
智申困惑地問道:“范蠡等人已在刺探秦國,何需安插人手在李耳身旁?”
智宵答道:“李耳乃是典藏室之史。”
有行動之後,智宵陸陸續續得到范蠡等人的回報,只能說狀況百出外加意外不斷了。
秦國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國家,也是一個異常排外的國家,偽裝成商隊前往秦國刺探軍情各種不順利。
李耳是一位學問人,重要履歷就是當過典藏室的管理者。
有那一個履歷,秦國君臣得知李耳進入境內,哪怕是求著默寫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