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金玉滿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歷史同人] 穿唐後,導師和我面面相覷,金玉滿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dt>
&esp;&esp;當兵說到底也就是個工作,這工作淪落到人人都不想幹的地步,最根本的原因肯定是待遇不好。
&esp;&esp;哦,難道不是百姓不知忠義嗎?張九齡眼底閃過一絲笑意。
&esp;&esp;李長安看向張九齡:十個百姓裡有九個連忠義兩個字怎麼寫的都不知道。對大字都不識一個的百姓大談忠義,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esp;&esp;人得先吃飽飯才有心思去講忠義啊。李長安感慨道。
&esp;&esp;張九齡欣慰的看著李長安。
&esp;&esp;是啊,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朝廷重臣卻無一人想得到。
&esp;&esp;李長安誠懇道:我覺得他們不是想不到,而是說出來對自己又沒好處索性就不說。
&esp;&esp;甚至對他們還有好處。
&esp;&esp;每個地方的情況可不一樣,荊州的百姓逃兵役只能削掉自己的耳朵,長安的百姓逃兵役可不削耳朵,他們會賣身給權貴為奴,不僅可以逃兵役還可以逃稅賦。
&esp;&esp;過不下去的百姓會把自己的永業田先賣給權貴換錢,土地賣完了之後,再把自己家的孩子買給權貴為奴,最後再把自己也賣給權貴為奴。
&esp;&esp;權貴既收穫了土地又有了可以使喚的奴隸,怎麼看都是好處。
&esp;&esp;李長安站在她自己的角度,她若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大唐公主,她也覺得大唐現在的制度好。
&esp;&esp;她有錢有權,可以買土地、置辦宅院、買奴隸,至於邊關還有沒有將士。
&esp;&esp;權貴生在長安城裡,住在長安城裡,哪裡知道邊關之事呢?能聽過兩首邊塞詩,已經是離邊關最近的時候了。
&esp;&esp;老師,我可否看一看荊州的土地冊子?李長安對於張九齡提出了要求。
&esp;&esp;府兵制的崩潰下面肯定有更根本的原因。
&esp;&esp;而封建時期的所有制度崩潰的原因大多隻有一個土地兼併。
&esp;&esp;
&esp;&esp;均田制其實已經是一個十分完善的制度了。
&esp;&esp;均田制自北魏馮太后起開始實施,朝廷將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朝廷繳納租稅,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已經近似於田地國有化了,這個政策遏制土地兼併,能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esp;&esp;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選良家子作為府兵,免稅,若是立下功勞還能授勳,太宗時期短短數年內大唐由隋末的弱小恢復到能夠連年發起滅國戰爭就是多虧了這個制度。人人想要立下功勳,想要獲得更多的田地。
&esp;&esp;正如《木蘭詩》中一般,花木蘭的父親就是軍戶,花木蘭替父從軍就需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也就是府兵自備馬匹和兵器出征,立下戰功後又可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獲得授勳,實現階級跨越。
&esp;&esp;不過再好的政策也有空子。均田制中分給百姓的田地為一人百畝,其中八十畝田地百姓死後就要歸還給朝廷。而考慮到桑樹果樹種植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收穫,所以另外二十畝在百姓死後不會收回去,會留給他的後代,也就是永業田。
&esp;&esp;只是唐之前連年戰亂,人少地多,用這個政策合適,可大唐如今建國百年,境內的土地早就分完了。一代人有二十畝永業田,只需要五代人,就能留下一百畝的永業田,大唐的耕地就這麼多,從貞觀到開元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可翻不了三倍。
&esp;&esp;而且大部分大唐人實際上是分不到二十畝永業田的,或許偏遠地方之人能多分些,可人口稠密的州縣根本沒有那麼多田地可分。
&esp;&esp;可若只是這麼簡單,頂多就是百姓分不到土地罷了,如何又會涉及世家土地兼併呢。
&esp;&esp;李長安晃了晃腦袋,她翻了一整日的田地薄冊,看得頭暈眼花的。
&esp;&esp;整個荊州三分之一的耕地居然都在世家大族手下,還大多不是本地的世家大族,而是外來的關隴貴族,五姓七望一家沒少。大唐才建國一百來年,關隴地區貴族的手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