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成本大降
叫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5章 成本大降,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叫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文貴在農具上的應用,自然也是參考了原本歷史上的程序,畢竟這樣做才是最省力的。
根據當下的情況,他打造出來的第一款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農具,是固定式的那種,也就是蒸汽機脫粒機。
這個的關鍵,其實就不是蒸汽機的應用,而是打造一臺脫粒機而已。蒸汽機只是提供了一個動力而已。
當然了,脫粒機其實也簡單,就是一個帶三角鐵絲的滾筒滾動起來而已,然後把小麥或者稻穗伸到滾筒裡就能實現脫粒。
後世農村裡,就有這種脫粒機,不過是用腳踩的。
如今用蒸汽機動力來驅動,就省去了用腳踩這個最累的動作,並且滾筒可以做得很長,人只需要負責送小麥或者稻穗進去脫離就成,省了一大半的時間。
這個機器,自然也是笨重的,因此,是安裝在田頭,或者是把小麥或稻穗運到機器這邊才行。
在大平原上,脫粒最是繁重的地方,就有使用這種蒸汽脫粒機的需求。
不過李文貴打造出來的時候,是在隆慶四年二月,這個時候,還沒到用脫粒機的時候,因此,只是實驗成功之後就先存放在那邊。
與此類似的,還有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飼料粉碎機、軋花機(棉花去籽機)等等,都是一個原理,即只是用蒸汽機提供動力的固定式農具,在大規模的操作中有需求,對於小門小戶,就沒什麼用了。
對於自走式的蒸汽機為動力的農具,李文貴實驗了,發現困難很大。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不是設計不出來,而是蒸汽機太重了,哪怕再減配,減重,在田裡幹活的話,用上履帶,也會陷入田裡沒法按照設想的行走。
李文貴和帶著的徒弟討論之後,得到一個結論,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自走式農具,比如耕田,翻地的這種,只能用在開荒上。
換句話說,就是開荒的泥地,會比田地更硬一些,能勉強承受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自走式農具。
而對於已經是農田,沒法承受蒸汽機為動力的自走式農具的土地,參考歷史上的做法,是在田間兩側擺兩臺蒸汽機,透過牽引兩臺蒸汽機之間的鋼索來農耕。
雖然說,確實是能實現耕田的目的,但是,實話說,還不是很實用。
要想用非人力的農具,最終還是要用內燃機才行。
因此,到隆慶四年五月時候,李文貴做了決定,停止嘗試用蒸汽機開發自走式農具。因為他知道內燃機原理,不過打造出來比較困難,還要涉及到燃料,也就是化工提煉方面的基礎。
因此,李文貴的打算,是先用能容易做出來的蒸汽機,作為動力催動工業革命,有一定的實力基礎之後,再來打造內燃機。
在李文貴忙這些的時候,朝堂上的事情,自然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薊遼保定總督譚綸回到了京師,參與了內閣牽頭的會議討論。他聽聞了大體上李文貴的建議方案之後,並沒有馬上發表意見,而是提出參觀下軍器局的要求。
高拱聽了,知道他是在考慮什麼,便親自帶著他去了一趟工部下轄的軍器局。
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鍛造機,捶打鋼材,做成胸甲,幾乎是流水線式作業,機器代替了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鍛造部分,因此,胸甲的打造,那是非常地快捷。
高拱看著譚綸一臉震驚地打量那些胸甲時,他甚至都帶了一點得意介紹道:“雖然說這胸甲有點簡陋,乃是前後兩塊鋼板拼接而成,但是這等簡陋的胸甲對於刀槍劍戟,還有箭支的防護,應該還是很強的吧?”
其實,都不用問譚綸,當初胸甲打造出來之後,已經做過實驗,對於刀槍劍戟等冷兵器來說,防護效能是相當地好。
此時,高拱見到譚綸點頭,便繼續說道:“不過這胸甲最大的好處,其實還是便宜,加上從鐵礦開採,冶煉等各方面的改進,降低成本,以前一副盔甲的錢,只說最普通、最簡陋的那種軍卒用盔甲,也要十二兩銀子以上;而如今……”
說到這裡,他得意地用手一指譚綸手中拿著的胸甲說道:“工部估算過,這一件胸甲的價格,大概是一兩二錢銀子左右。等到做上一段時間之後,成本大概能降到一兩銀子而已!”
這個胸甲,其實就是板甲,最大的成本,不再是人工費,而是材料費了。而鐵料隨著大明朝大規模產出,價格也低了很多。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一副胸甲的製造成本,要遠比以前快得多了!
這不,就聽高拱繼續向譚綸炫耀道:“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