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縣的羽田小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海外交流,穿越回唐之盛世華章,仁懷縣的羽田小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八章 科技曙光與海外交流
經世家風波後,秦文龍在大唐的威望與影響力更盛。他深知,大唐之盛不能僅靠政治清明與軍事強大,科技與對外交流亦為關鍵。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科技革新與海外貿易拓展。
秦文龍先在長安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學者以及對新奇事物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他在城中覓得一處寬敞庭院,設立了一個類似“研究工坊”的場所,眾人可在此交流思想、試驗技藝。
工坊中,一位名叫墨淵的老工匠擅長打造兵器與精巧機關。秦文龍與他探討如何改進現有的冶煉技術,以打造出更加堅韌鋒利的兵器。墨淵提出,若能尋得一種耐高溫且能使金屬質地更均勻的材料加入冶鐵過程,或許可成。秦文龍想起後世的某些礦石新增劑,雖此時難以尋覓完全相同之物,但可嘗試用一些本地的特殊礦石進行試驗。
另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蘇瑾,對天文曆法興趣濃厚。秦文龍便引導他研究更為精確的天文觀測儀器。蘇瑾苦思冥想後,設計出一種結合了渾儀與圭表優點的新型儀器,可更精準地測量天體位置與節氣變化。秦文龍又建議他與宮中的欽天監合作,將觀測資料應用於曆法修訂,使大唐的歷法能更好地指導農耕與其他生產活動。
在航海技術方面,秦文龍深知大唐雖有發達的內河航運與一定的海上貿易,但航海工具與技術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他召集了數位經驗豐富的船匠,向他們描述了後世帆船的結構與原理,如三角帆可利用不同風向、水密隔艙能增強船隻安全性等。船匠們起初面露疑色,但在秦文龍的鼓勵與詳細講解下,開始嘗試改造現有船隻。
經過數月的努力與多次試驗,科技工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新型兵器在試驗中展現出了優於傳統兵器的效能,李世民親自觀摩了一場兵器演練後,對秦文龍及工匠們大為讚賞,下令在部分軍隊中逐步推廣使用。蘇瑾的天文儀器也被欽天監採用,為新曆法的修訂奠定了基礎。而航海船隻的改造雖仍在完善之中,但已引起了一些海商的關注,他們看到了其中潛在的巨大商機。
在國內科技發展的同時,秦文龍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聽聞東方有扶桑之國,雖此時與大唐交流尚少,但民間已有一些往來傳聞。他向李世民提議,派遣一支官方的友好使團前往扶桑,一來探索海外風土人情,二來尋求可能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機會。李世民欣然應允,任命秦文龍為使團首領。
秦文龍精心挑選使團成員,包括外交官員、學者、工匠以及一些攜帶大唐特色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的商人。使團乘坐著經過改良的新型帆船,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渡之旅。
海上航行充滿艱辛,狂風巨浪不時考驗著船隻與船員。但憑藉著新船的良好效能與船員們的高超技藝,使團最終成功抵達扶桑。扶桑之地,民風淳樸卻又獨具特色。當地百姓對大唐使團的到來既好奇又敬畏。
秦文龍與扶桑的貴族與官方進行了會面交流。他向對方展示了大唐的科技成果與文化瑰寶,如精美的絲綢製品、神奇的天文儀器模型、華麗的書法繪畫等。扶桑人對這些事物驚歎不已,尤其是大唐的絲綢,其細膩的質地與精美的圖案讓他們如痴如醉。
在交流過程中,秦文龍也瞭解到扶桑的一些獨特技藝,如他們擅長的木工工藝,某些特殊木材的處理方法別具一格。他安排使團中的工匠與扶桑工匠相互切磋技藝,學習對方的長處。
使團在扶桑停留數月後,帶著扶桑的特產如優質木材、獨特的手工藝品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入瞭解返回大唐。此次東渡,不僅增進了大唐與扶桑的相互瞭解與友誼,也為日後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回到長安後,秦文龍將扶桑之行的經歷與收穫詳細稟報給李世民。李世民決定在長安設立專門的海外交流機構,負責處理與海外國家的往來事務,並鼓勵更多的商人與學者參與到海外交流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秦文龍在科技工坊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大唐的科技教育。他在長安學府中增設了科技相關的課程,如數學、物理原理、天文地理等基礎知識,培養更多年輕一代對科技的興趣與才能。
在海外交流方面,除了扶桑,秦文龍又組織了對南洋諸國的探索之旅。南洋地區資源豐富,香料、珠寶等特產聞名遐邇。大唐的商隊在與南洋諸國的貿易中,帶回了大量珍貴商品,充實了國庫,也豐富了大唐百姓的生活。
然而,海外交流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海盜勢力在海上出沒,打劫商船,威脅著貿易航線的安全。秦文龍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