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死的風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襄陽的繁榮,漢興會的綱領,兵臨城下之大漢再起!,凍死的風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蜀中大地那烽火連天、叛亂頻起的動盪時節,襄陽城卻宛如世外桃源,呈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一切,皆得益於劉諶一連串英明果敢的政令。這些政令如同春風化雨,不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絡繹不絕地湧向襄陽,更使得襄陽五郡的集市每日裡人潮湧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而那些曾經荒蕪的土地,也隨著外來人口的如潮湧入,得到了有效的開墾與耕作,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這一日,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範長生再次來到劉諶的府上。兩人寒暄幾句後,分賓主落座。劉諶輕輕抿了一口香茗,隨即開口問道:“不知咱們的漢興會如今發展得如何了?可有什麼新的進展?”

範長生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緩緩說道:“陳壽這幾日閉門謝客,潛心創作,估摸著為漢源堂撰寫了不少佳作。將來這些作品作為我們的宣傳口號,定能激起民眾的共鳴,為我們的大業添磚加瓦。”

劉諶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好奇與期待,隨即吩咐下人:“去,把陳壽叫來,我要看看他寫得如何。”

不多時,陳壽便手捧著一卷稿紙,匆匆走進了府邸。他恭敬地向劉諶和範長生行了一禮,隨後將稿紙呈上。劉諶接過稿紙,細細品讀起來。只見稿紙上字跡工整,條理清晰,約莫半個時辰後,劉諶便已讀完了大綱。畢竟,這只是個初步的大綱,具體的內容還需逐步新增和完善。

陳壽的創作思路頗為獨特,他依據司馬公的《史記》以及後續的《漢書》《後漢書》等史學巨著進行論證。他指出,大漢王朝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未曾擁有過如此遼闊的疆域、如此眾多的人口、如此豐盈的錢糧儲備,甚至文化的興盛程度也遠勝從前。然而,自從黃巾之亂爆發後,中原大地便陷入了連綿不斷的戰亂之中。北方匈奴、羌人等部落趁機作亂,連連掠奪邊城,導致人口銳減,生靈塗炭。相比之下,大漢王朝無疑是中原百姓心中的一片淨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安身立命之所。

範長生也仔細瀏覽了一遍陳壽的大綱,三人雖然都覺得陳壽的說法頗有道理,但卻總感覺有些空洞乏力,單純的論述似乎浮於表面,缺乏深度和說服力。

劉諶正沉思著如何改進時,突然有下人前來稟報:“王爺,諸葛京公子求見!”

劉諶聞言,不禁有些詫異。他記得諸葛京之前與陳壽一同出使吳國,歸來後便再無音訊。如今突然求見,想必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稟報。於是,他連忙吩咐下人:“讓他進來吧。”

不多時,諸葛京便走進了府邸。他向劉諶和範長生行了一禮後,便緩緩述說起了自己的經歷。

原來,自從陳壽和諸葛京出使吳國歸來後,陳壽便接下了漢源堂的任務,開始潛心創作。而諸葛京則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能夠去祖父諸葛亮的草廬遊歷一番,以緬懷先人的遺風。

諸葛京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隆中的旅途。當他來到諸葛亮的草廬時,只見草廬雖然空無一人,但裡面卻仍然一塵不染,顯然經常有人打掃。他向附近的鄉民詢問緣由,鄉民們紛紛說道:“自從臥龍先生及其弟弟離開後,周圍的鄉親們便主動承擔起打掃草廬的責任,以表達對先生的敬仰之情。”

不僅如此,鄉民們還為諸葛亮修建了一座祠堂,經常有人來此供奉香火,緬懷先人的功績。諸葛京看著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萬千。他既感嘆於當地鄉民的淳樸善良,又感嘆於祖父的人望之高。

就在這時,諸葛京碰到了一位神秘人物。那人見他駐足凝望祠堂,便主動上前搭話。他說道:“你祖父雖生不逢時,但憂民之心卻從未改變。他實乃後世之楷模,然而後世之人卻必有人誤讀於他。這是他的悲哀,也是這個世道的悲哀!”

諸葛京聞言,心中不禁生出諸多疑惑。他再三詢問那人身份及所言何意,但那人卻始終守口如瓶,不願透露半點資訊。最後,那人只留下了一句:“汝可自解其意,若能解,你必有所成!”言罷,便起身離去。

諸葛京望著那人的背影,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他注意到那人離去的方向是“水鏡莊”,心中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那人竟是水鏡先生的後人或弟子!他連忙抱拳拱手,向那人離去的方向行了一禮,隨後便轉身離去。

回到家中後,諸葛京便開始閉門思索那人的話語。他日夜苦思冥想,卻始終無法領悟其中的真諦。然而,就在這一日,他突然心胸開闊,彷彿豁然開朗一般。他大喊一聲:“吾悟矣!”隨即又哭又笑,情緒異常激動。

下人們見狀,紛紛驚慌失措地圍了上來。他們喊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逆襲:腹黑少將高調寵

末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