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死的風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 蜀漢朝會大辯論,決議遷都漢中城,兵臨城下之大漢再起!,凍死的風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說在那繁華而古老的成都黃龍殿上,時值劉諶離城已屆三日,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大朝會再度拉開帷幕。此次朝會,乃是劉璿、譙周、姜維三位重臣深思熟慮後的決議,意在商討一件舉國矚目的大事——遷都。

隨著朝鐘悠揚,群臣列坐,譙周身著朝服,步履穩健,出列而言:“陛下,我大漢歷經風雨,終得漢中之地,更收復新城、襄陽、樊城等郡縣,國力日盛,如日中天。此乃開疆拓土、復興漢業之絕佳時機。臣斗膽進言,為天下蒼生計,為社稷安危謀,遷都漢中,實乃上策!”

譙周之言,鏗鏘有力,迴盪於殿堂之上。想當年成都之戰,他立下赫赫戰功,自此從保守投降之派,毅然轉身為主戰之士。此種轉變,實非本心所願,實乃時勢使然。畢竟,保守之路,已漸行漸窄,無有生存之餘地。

劉璿聞言,微微頷首,目光掃過群臣,緩緩道:“眾卿家,有何高見,儘可暢所欲言。”

成都令何祗,聞此議,心中一緊,急忙出列,拱手而奏:“陛下,遷都之事,萬萬不可輕率行之。今戰爭初歇,百姓疲憊,遷都之舉,勢必勞民傷財,非但無益於國,反添亂象。再者,漢中新復,內部尚存宵小之輩,若遷都於此,恐對陛下安全構成威脅。”何祗心中,實則另有盤算。遷都若成,他這成都令之位,勢必地位下降,何氏一族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亦將大打折扣。

秘書令郤正,見何祗言罷,亦出列陳詞:“陛下,遷都之事,雖關乎國運民生,然臣以為,此時遷都,未免過於倉促。朝廷上下,需得穩妥行事,以免引發混亂。且遷都之際,人馬調動,官員遷徙,事務繁雜,若處理不當,恐給奸佞之徒以可乘之機,釀成大禍。”

郤正之言,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引得群臣紛紛點頭贊同。此時,朝堂之上,議論紛紛,大臣們各抒己見,多數對遷都之事持反對態度。

有者念及家族根基深植成都,遷都之後,權勢必將受損;有者擔憂遷都倉促,國家機器運轉不暢,恐致混亂;更有者,心憂遷都之路途遙遠,風險重重,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劉璿端坐於那威嚴的龍椅之上,靜謐地聆聽著群臣的激烈爭辯,心中卻如同明鏡一般,自有計較。國家大事,豈能因一時的議論而輕易擱置?他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決絕,於是不動聲色地給大將軍姜維使了個眼色。

大將軍姜維心領神會,跨步出列,聲音洪亮如鍾:“陛下,臣以為,遷都之事,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值此漢室即將大興之際,遷都之舉,無疑是對天下蒼生的一種昭示,一種表率。更為重要的是,我大漢若欲復興,伐魏乃是必經之路。倘若依舊從成都發兵,路途遙遠,後勤補給線拉長,實難以為繼。諸葛丞相昔日多次北伐,皆因後勤不濟而功敗垂成。再者,去年魏國從漢中興兵來犯,意圖吞併我國,如今,若不想重蹈覆轍,必須遷都。因此,遷都之舉,既有利於北伐大計,更是穩固社稷之根本!”

姜維言辭懇切,慷慨激昂,說得一眾武將熱血沸騰,彷彿看到了大漢復興的曙光。眾多武將紛紛出列,表示對遷都之議的贊同。然而,在這贊同之聲中,卻有幾位將軍的眼神閃爍不定,似乎隱藏著別樣的心思,讓人難以捉摸。

姜維見狀,並未停下話頭,而是繼續說道:“如今,漢中太守李密,乃是我蜀漢之舊臣,據臣所知,他已成功穩定了漢中的秩序,確保陛下無憂。只是,在遷都之事上,臣仍有所憂慮。畢竟,漢中此時官員宅邸、宮殿等皆未建好,且兩地交通尚不便捷。譙司空,您可有妙策以解此難?”

譙周聞言,微微一笑,從容出列道:“大將軍言之有理。遷都既是軍事上之急需,我們不妨先將大批將士及部分官員遷往漢中,以壯聲威。其餘官員,則可暫留成都,後續再逐步遷往。另外,現今魏國已賠付一千萬貫,我們可藉此招募民夫,修建馳道。待馳道修建完畢,成都仍可作為陪都存在,部分官員仍可在成都辦公,以應不時之需。”

姜維與譙周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將遷都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條。其他大臣們此刻也回過神來,心中暗自嘀咕:原來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戲”,我們只是看戲的觀眾而已。所謂的提建議,也不過是走個過場,雙手贊成便是最好的選擇。

劉璿見時機成熟,於是宣佈道:“司空、大將軍,你們務必儘快安排遷都事宜。漢中的官邸和宮殿,不必過於奢華,簡易實用即可。朕還期待著早日遷往長安,俯瞰天下呢!”劉璿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期待。

隨著劉璿的宣佈,這場關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逆襲:腹黑少將高調寵

末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