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準備出擊,狗在楚營,醉青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項羽收到匈奴來襲,劉邦要親征的訊息時,已經過了將近大半個月了。
他收到訊息後第一時間就找到了常威,說道:“常威,匈奴大舉南侵,劉邦領三十萬大軍親征,你說我們要不要趁虛而入,與匈奴夾擊漢國?”
常威想都不用想就直接搖頭了,心想:【你這胖子難道想做漢奸嗎?
不對,他可不是漢人,那是楚奸?好像也不對,他又沒出賣楚國的利益。
秦奸,更說不上,因為他自己都是反秦急先鋒。
至於周奸、夏奸什麼的.....那也感覺也太扯了。】
忽然,連常威自己都抓麻了,這一刻它才明白,為什麼項羽竟然會有和外族勾結起來的想法。
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壓根沒有什麼民族歸屬感,僅有一家一國的觀念。
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家國情懷,並沒什麼民族大義,更談不上什麼民族自豪感。
雖然“華夏”這兩字在西周的時候已經出現,但其目的就是與“蠻、夷、戎、狄”等部落相區別,這時夷夏之辨尚不甚嚴。
到了春秋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以文化為首要因素。
譬如:“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意思就是對於採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採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
到了戰國時,秦、齊、燕、韓、趙、魏、楚等諸侯國同稱諸夏,是當時強大的華夏諸侯國。
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
雖然當時各國同為華夏族,祖先、習俗禮儀相同,但文字卻並不一樣,這也導致了各國之間區分明顯。
所有人都以國名自稱。例如:韓國百姓自稱韓人、楚國百姓自稱楚人、燕國百姓自稱為燕人。
他們都只關心自己國家的利益,對於其他國家,基本是不在乎。
在這方面就有點像歐洲了。
但我們與歐洲不同的是,我們有秦大大,而他們沒有。我們有儒家,他們也沒有。
正是因為秦大大強力橫掃六國,實現了全國大一統,才能統一文字,而有了文字的統一,才奠定了民族凝聚的基礎。
不然雙方文字不同,你看不懂我寫什麼,我也看不懂你寫什麼,壓根無法溝通,這能成為一家人嗎?
而儒家最厲害之處是它統一了所有人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三綱五常”
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強調了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權威和責任;
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倡導的道德標準。
三綱五常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念,對社會的穩定和秩序的維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一個集體文化意識和思想都統一時,一個民族便應運而生了。
除此之外,還有漢武帝的功勞,假如沒有漢武帝的赫赫武功,使得大漢的威名聞名國外,國人怎麼會有那麼強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正是因為國家強大,當讓外族都稱呼我們為漢人時,我們才會倍感自豪,這就是民族榮譽感。
當然,現在漢朝還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上漢朝現在的功績還沒達到讓人自豪的地步,所以這也是大部分沒有民族大義的主要原因。
項羽可以沒有是非之分,但常威可不行,沒辦法,從小在紅旗下長大,受革命先烈的故事耳濡目染的它,絕對不允許勾結外族,殘害國人的事情出現。
於是,它開口勸諫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王,我們和劉邦本是華夏一族,炎黃子孫,怎麼能胳膊往外拐去幫異族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幫助外族豈不是助紂為虐?
這樣子的話,我只能和你分道揚鑣了。”
項羽聽後,當即表示有話好好說,他可不想失去常威的幫助。
經過這一年多的發展,楚國的實力早已上到了一個新臺階。
泉州城外圍城牆已修建完畢,高八丈,厚兩丈,基本都可以在上面跑馬了。
而且現在城中有百姓近三十萬,一大半都是青壯,加上他囤積了大量的鹹魚乾和稻米,足夠城中所有人吃兩年。
假如戰爭爆發,泉州城絕對是固若金湯。
更不要說他們手上還有大量的手榴彈,這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