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章 和親,狗在楚營,醉青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邦捱罵的原因就是他想把自己的女兒送給匈奴單于冒頓和親。

自從白登之圍之後,匈奴和大漢之間雖然沒有再起大戰,但冒頓好歹是匈奴的一代雄主,之前被項羽坑了一萬匹馬,後面又被那炸藥包炸得死傷慘重,威望大跌。

這一個鍋當然是全部扣在劉邦身上,誰叫劉邦是中原的皇帝。

冒頓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便採納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準備向劉邦提出迎娶公主的請求。

不過他又怕遭到劉邦的拒絕,更怕劉邦惱羞成怒,又祭出轟天雷這種大殺器,畢竟他現在都被炸出陰影來了。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顧慮說了出來。

這時,手下有人說道:“只要我們陣型鬆散一點,那轟天雷殺傷力便極其有限。

更何況我們沒必要與漢軍正面接戰,我們的優勢在於靈活。

漢朝邊境線那麼長,只要我們不停派人騷擾漢朝北部邊境,他們受不了,自然會派人過來求和,我們就順勢提出娶公主的要求,到時他們不答應也得答應。”

冒頓一聽,眼睛大亮,認為這辦法好啊,欣然採納了這建議,並獎賞了那獻策之人一番。

隨著匈奴屢屢犯邊,漢朝北部邊境的軍民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煩不勝煩。

劉邦得知這情況之後,果然很憂慮,便問劉敬對策。

劉敬說:“漢朝天下剛剛平定,士兵們被兵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

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

只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辦到啊。”

劉邦說:“如果真的可行的話,我又怕什麼?你把辦法說出來就行了。”

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並送上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

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漢朝外孫就是君主。

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軍隊可以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劉邦聽後說:“可以。”便要送魯元公主去匈奴。

劉敬看到劉邦答應得這麼幹脆,都不得不佩服了。

畢竟誰都知道這就是推女兒進火坑,遠嫁蠻夷,先不說生活習慣不同,就是那習俗都能把活人給逼瘋。

要知道匈奴人可是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簡單說就是當匈奴人的父親死後,孩子就會將除了生母之外的外母,納為自己的妻子,作為兄弟要娶寡嫂、弟媳為已妻。

假如魯元公主沒有誕下兒子,或者說她的兒子不是下一代單于的話,那她就得嫁給冒頓的兒子,如果冒頓的兒子也死了,那她就得繼續嫁給冒頓的孫子。

這實在是有違人倫,中原人是壓根沒辦法接受的。

漢朝的王昭君出塞就是很好的例子。

王昭君先嫁呼韓耶單于,老單于死後,王昭君想回漢朝,得不到允許,就聽天由命地又嫁給了老單于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復株累單于死後,再嫁給他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

王昭君是個苦命的女人,她把匈奴的“收繼婚制”完整走了一遍:作為“庶母”,被長子繼承;作為嫂子,被小叔子收婚。

真的能不瘋就已經不錯了,當劉敬把這習俗告知劉邦之後。

劉邦淡淡道:“成大事者豈能受困於兒女情長,犧牲魯元一人,換來北部邊疆安寧,這不值得嗎?

魯元出生在皇家,受天下百姓供養,享受榮華富貴,就應該有為大漢做犧牲的覺悟。

此事不用再議了,就讓魯元和親吧。”

聽到這,劉敬都感動了,高呼:“陛下大義。”

隨後便離開,回去準備出使匈奴事宜。

他萬萬沒想到,劉邦的價值觀跟普通人不一樣,別人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而劉邦是犧牲大我,完成小我,是一個極度利己的人。

普通人一輩子為了家人付出一生,可劉邦可以為了自己拋棄所有家人。這裡所有家人包括了父母、兄弟、妻兒等等。

當年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帶著一幫服勞役的人前往北方修長城。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的結局。

這場景跟陳勝吳廣有點類似,不過劉邦遇到的不是大雨天氣,而是他的隊伍裡面逃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當不成謀士我只好四分天下

躺平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