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代理商,狗在楚營,醉青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見項羽說道:“常威,這冰是你弄出來的嗎?”
“不是我,是元芳弄的。”常威趕緊否認道,免得項羽又要找自己幫忙。
【元芳哪有這本事?肯定又是你教的。】項羽腹誹道。
隨後他接著說道:“常威,你覺得我們能不能在漢國開店?
就是在漢國做生意,閩越國和東甌國都是窮逼,哪有大漢那麼富裕?”
“你們不是一直都在做著嗎?賣鹽不算嗎?”常威疑問道。
項羽搖了搖頭,表示那只是走私,而且價格也不是自己說了算,關鍵是百姓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實惠。
其實在古代壓根就不缺鹽,尤其是自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開華夏製鹽之先河之後,一直到到現代,國家都不缺鹽。
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
有一天,夙沙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
這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
等他扛著打死的野豬回來,罐裡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粉末。
夙沙用手指蘸了一點嚐嚐,又鹹又鮮。他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
那白白的粉末便是從海水中熬製出來的鹽。
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併成了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夙沙也被後世奉為鹽宗。
可為什麼百姓想吃到鹽卻那麼難?而且價格還那麼高呢?
其一就是流通成本高。
歷史上第一位鹽商便是膠鬲,就是古中文“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的膠鬲,他在經營鹽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於當時技術落後,魚的保鮮期很短,需要大量鹽醃製後才能儲存。
因此漁業離不開鹽業,而生長於魚鹽產地的膠鬲也藉此將鹽推入市場,成為第一位鹽商。
當然他在經商方面的成功離不開他在政治方面的保障,他先是紂王大夫,武王滅商後,在周朝成為大臣。
也許曹旺會在這裡表示不服,表示他的成功完全是靠他自己的,跟他大哥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可在那個私商並不興盛的年代,膠鬲的政治名望給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他也被後世稱為--經鹽之宗。
其二就是高稅負。
這裡就不能不提我們一個熟悉的人--管仲,人稱管鹽之宗或者是“鹽神”。
他作為輔助齊桓公稱霸的重臣,在鹽業管理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實現了食鹽國家專營,使國家獲得大量財富,為日後齊國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他的各種管理措施傳承了下來,也就是後世的專營專賣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壟斷收重稅。
就像後世的菸草一樣,10塊錢的煙,稅可以去到7到8塊。一年的稅收完全抵得過軍費,這也是很多人自嘲:我抽的不是煙,而是一發發射向敵人的子彈。
而項羽真正想做的,就是減少流通環節,最好由廠家直接到消費者,這樣他既能賺取更多的錢財,又能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只聽他說道:“常威,隨著我們泉州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是不是應該直接派人去漢朝開店鋪呢?
這樣子既能大賺一筆,又能刺探情報,簡直是一舉兩得。”
常威聽後都無語了,心想:【這貨該不會是喝多了吧?難道你在漢朝還有臥底嗎?】
於是,它開口說道:“大王,現在大漢多國林立,地方關係盤根錯節。假如沒有強大的後臺,怕是會站不住腳啊。
而且我們泉州的產品那麼新奇,只要劉邦不傻,隨便一查都知道是從我們這裡進貨,這樣子豈不是送羊入虎口嗎?”
項羽聽後,一臉失望。
緊接著他又問道:“那該如何是好?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總得有個去處吧。
我看那玻璃就很漂亮,假如去到大漢,絕對能賣一個高價。
還有這冰塊,炎炎夏日,誰不想得到一絲清涼?”
隨後他還是不死心道:“常威,難道就真的沒其他辦法嗎?”
常威沉吟片刻,才開口說道:“辦法不是沒有,不過我們得找一個代理商。”
“代理商?那豈不是要給人家賺一手?”項羽一臉肉疼道。
【真的是狗改不了吃屎的習慣,這胖子還是那麼吝嗇。
你以前就是吃獨食,不會分蛋糕,才搞到眾叛親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