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朱標的諭旨,大明,從尚公主開始,學著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舫是傅鍾特別挑來幫助編寫教材的,就因為他是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前世的傅忠知道,元朝第一神醫朱丹溪就出自那裡,這是他心目中的世家。

張航告訴傅忠,我們婺州出人才,科舉不說,商事、醫學,也在本朝之先。元朝第一神醫就出自我們義烏。

話題由此展開,“您說的莫非是朱丹溪老人家。”傅忠說道。

張舫高興說道:“正是此人,沒想到你也知道。他家學淵源,青出於藍,一手針灸使得出神入化。”

“他不是死了多年嗎?”

張舫家與朱家為世交,他存了為朱家張目的打算,便說了他家的遭遇。最後說道:“朱丹溪的孫子朱睿,燒山火與透心涼,兩種絕世神針,已不在他爺爺之下,是個可造之才。可嘆世路坎坷,如今流落江湖,殊為可惜。”

傅忠聽後,心裡驚叫連連,總算朱家有了後繼之人,世家的底蘊不可小覷。這兩種針法,專治內臟器官。要是能延聘過來,為太子做最後的診斷,看看能不能拖到繼位。

“朱家固然艱辛,但終究自取其咎。說這些有什麼用呢,又不知他們躲在哪裡。”

張舫不答反問:“您覺得朱家的遭遇值不值得同情?朝廷能不能原諒他們?”

傅忠:“為國惜才,是朝廷的宗旨。太子為人,胸懷可納四海,這是舉朝共識,料想您也清楚。這麼多年過去了,米已成粥,原諒不原諒已經不重要了。若能找到他們,太子必定既往不咎。“

太子心胸,誰不知道,可當家的並非是他。

張航:“太子固然如此,就怕朝廷另有想法。”

傅鍾笑道:”如果朝廷不肯銷案,我可以帶他們去榆林,早晚為他們找一個合適的出路。”

朱家要想見天日,傅忠帶著他們去榆林,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張舫稍稍猶豫了一下,便講出了朱家的近況。

終於要出發了,十里長亭,秋風驅趕著秋老虎的熱氣,烈日暴曬後的朱標,臉頰明顯留有汗漬。但膚色比原來好看許多,傅忠的調養還是有效果的。

亭子裡,太子吩咐眾人出去後,嚴肅說道:“有諭旨,你可仔細看清楚了,若不尊行,便是不忠。”

傅忠疑惑接過諭旨,開啟後,一股暖流從心裡湧出。

“太子諭:傅忠乃大明國士,為特簡榆林知府,無守土之責。任何情況下,該員有自主離開的權力,各司不得阻難,一切責任歸孤家承擔。”

包括朱皇帝在內,對傅忠不肯跪拜聽之任之。儘管不習慣,這次,他真心實意跪了下來,“大哥(按朱珣的叫法),心領了。您要真為我擔心,就把酒徹底戒了,我在外面也好一心一意做事。“

”我跟你說過,榆林新政,關鍵是根治土地兼併,這是要挖士大夫的祖墳。所謂的培育狼性,這是目,平均地權,這是綱,綱舉才能目張。“

”我家也是奴隸出身,聽我父母講,災荒之年,餓得人眼睛發綠,就是人肉都能吃得下,天下還有比這更慘的事嗎?“

”為什麼會這樣,不只是暴元,前朝歷歷,人相食的事情累見不鮮。“

”你家要想由一世而至萬世,這是其中的關鍵。“

”我拜訪宣國公,也是有深意的。“

”自始皇帝兼併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皇家與士大夫共有天下,已成慣例。百代都行秦政,兼併已成痼疾,到如今已更是根深蒂固,撼動起來,何其艱辛。“

”當今朝廷行政,大抵如此,難離左右。“

”一朝新創,其興也勃,一朝國滅,其亡也忽,朝代更替,根子就在土地。“

”土地兼併的惡果,富者田連阡陌,貧者地無立錐。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困頓不堪。無恆產者無恆心,你能指望他不造反嗎。“

”道理人人都懂,怎麼沒人想到去改一改,為什麼?因為,士大夫是既得利益者,到手的財富誰願放棄。革他人命易,舍自己財難。因循下來,就等著下一次風暴降臨。“

”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高人,不管改的是那個方面,結果都是很悲慘的。“

”商鞅、晁錯,一被車裂,一被腰斬。“

”在我們這塊土地上,要動一個窗戶,風險都不小。“

”皇上天縱之人,其剛難折。如今年事既高,老而彌堅。我怕他做出糊塗之事,留下千古遺憾,所以才想到讓宣國公為你分謗”

聽到這裡,朱標紅著眼睛扶起傅忠,“家裡的事你放心,我也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宋晉府錄天下興亡

薊城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