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藩鎮林立:唐朝後期面臨的挑戰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藩鎮林立:唐朝後期面臨的挑戰,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的財政困難,為唐朝後期的經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唐德宗堅決推行削滅藩鎮的政策,使得各地方勢力對他敬畏有加。在處理地方藩鎮問題上,德宗試圖強化中央集權,禁止藩鎮將土地傳給子孫,此舉卻引發了成德、魏博、淄青三鎮的叛亂,史稱奉天之難。這場叛亂持續五年,並引發盧龍、淮西等地的連鎖反應,甚至導致涇原軍隊佔領長安,擁立盧龍節度使朱泚為帝。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德宗被迫逃離長安,輾轉於奉天(今陝西乾縣)和梁州(今陝西漢中)。儘管最終在李晟等人的努力下平息了兵變,但這次經歷使得德宗對藩鎮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承認河北三鎮的世襲特權以換取和平,實際上確立了此後中央與藩鎮間新的權力平衡。
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在建中元年(780年)啟動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兩稅法改革。這項新政策標誌著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戰國以來以人丁為基礎的徵稅方式,轉變為“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即根據土地和財產狀況徵稅,而非單純依賴人口數量。這一改革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在短期內有效緩解了國家財政緊張的局面。
在外交方面,德宗採納了宰相李泌的策略,透過聯合回紇、南詔等周邊勢力打擊吐蕃,成功地改善了外部環境,為唐朝後期的“元和中興”奠定了基礎。唐德宗統治期間的政治決策和軍事行動,深刻影響了唐朝中期的歷史走向,也為後續的政局變化設定了框架。但是,正如歷史上許多雄才大略的君主們一樣,唐德宗李適的性格中也有其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為人剛愎自用,難以任人唯賢。特別是在781年,當奸相盧杞進入了朝廷之後,政治局勢急轉直下。
盧杞這個人善於阿諛奉承,卻心胸狹窄,很快他便得到了唐德宗的信任。由於聽信了盧杞的讒言,唐德宗錯誤地誅殺了楊炎和劉晏兩位能臣,這不僅削弱了朝廷的實力,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的到來。
隨著政治環境的惡化,原本對中央政府保持一定忠誠度的藩鎮逐漸失去了敬畏之心。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後,其子李惟嶽未經朝廷批准擅自繼位,並聯合魏博田悅和淄青李納舉兵叛亂。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唐德宗派出了馬燧和李晟兩位名將,他們成功擊敗了叛軍,田悅被圍困於魏州,而李惟嶽則被部下王武俊所殺。
此時,北方的局勢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盧龍節度使朱泚入朝述職後,他的弟弟朱滔接替了他的職位。朱滔一直對朝廷心存不滿,在公開場合時常表達對中央政府的輕視,並藉機發洩心中的怨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不滿情緒逐漸積累,最終在781年達到了頂點。
朱滔抓住時機,聯合了成德的王武俊、淄青的李納以及淮西的李希烈——四位當時極具影響力的藩鎮領袖,共同發起了大規模叛亂。他們推舉了朱滔為盟主,意圖顛覆唐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秩序。由於這四位角色各自掌控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的聯手使得叛軍聲勢浩大,這也給朝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比預想中更為糟糕。為了應對淮西李希烈的威脅,朝廷調動了涇原軍前往前線。但當這些士兵們到達了長安的時候,卻發現朝廷給的賞賜微薄,遠不及預期。於是,憤怒和失望迅速在軍中蔓延,最終爆發了涇原兵變。這場突如其來的兵變,令唐德宗措手不及,他不得不倉皇逃離長安,前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去避難。
涇原軍進入長安後,迅速擁立朱泚為帝,並宣佈成立了新的政權。這一舉動讓本已緊張的局勢雪上加霜。不久,奉天就被叛軍圍得水洩不通。城內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居民們都在忐忑不安中等待著未知的命運。唐德宗被困在奉天,面臨著內外交困的艱難局面,而叛亂的火焰也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得朝廷和民眾都陷入了深深的不確定性和恐慌之中。
就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李晟站了出來!
他緊急率領中央軍趕回了關中,與朔方軍李懷光聯手,終於解除了奉天之圍。可誰能想到,這時候盧杞卻出來搗亂了,他在唐德宗耳邊說了幾句壞話,結果唐德宗就拒絕召見李懷光了。雖然後來盧杞被貶了官,但這件事已經在李懷光的心裡埋下了怨恨朝廷的種子。
到了784年,唐德宗採納了陸贄的建議,同意了各藩鎮的要求,只有朱泚不在赦免之列。同時,他還廢除了苛刻的稅收政策。這一策略確實奏效,大部分藩鎮重新歸順了朝廷。然而,朱滔和李希烈並不買賬,他們拒絕投降,並且還拉攏了李懷光一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