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李亨面臨的挑戰(中)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李亨面臨的挑戰(中),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世的高度評價。
提拔賢能治理朝政朝廷
在政治上,唐肅宗嘗試進行改革,努力最佳化中央朝政的結構,減少官僚體系中的腐敗現象,力求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肅宗希望透過這些措施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廉潔、高效的運作機制,從而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援。
肅宗知道,這個關鍵時刻,王朝很需要賢才的幫助來共同治理國家。因此,他提拔了一批忠誠且有才幹的人士。比如,他重用了顏真卿——這位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更是一位忠臣,因為堅決反對安祿山而廣受尊敬。此外,唐肅宗還任命了張鎬為宰相,以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他希望能在賢能之士的幫助下,更好地處理國家事務,恢復社會秩序,並帶領百姓走出戰爭的陰影。
確立“五都”體系
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對國家的行政中心進行了多次調整。天寶元年,唐玄宗曾重新命名京師、東都和北都為西京、東京和北京,即形成了以京兆、河南、太原為主的“三京”體系。安史之亂後,“三京”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荊州設為南都,並命名為江陵府,其官吏設定等同於京兆。同年,成都從南京恢復為蜀郡,不再是五京之一。
至此,“五京”體系轉變為由中都、東都、西都、北都和南都組成的新格局。成都被降級的同時,鳳翔的地位保持不變,而江陵作為新的南都崛起。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宣佈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更改年號為至德,採用建子月為歲首,並大赦天下。同時,肅宗取消了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稱號,試圖去除浮華,展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不過,這些改變並未持續太久。寶應元年(762年)二月,唐肅宗再次大赦天下,並重新確立了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的“五都”體系。這次調整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也體現了肅宗對國家治理結構的深刻思考。
限制唐玄宗
唐玄宗避難的地方在西蜀,而唐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並存的特殊狀態。玄宗透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干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玄宗回京後,肅宗透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直至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父子倆人相繼駕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體。
關注民生
唐肅宗以其寬厚仁慈的統治風格而被後世銘記。在他執政期間,曾多次頒佈特赦令,不僅為那些因戰爭或政治原因而入獄的人帶來了希望,也展現了他對治理國家的包容態度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透過這些舉措,唐肅宗試圖在動盪之後重建社會秩序,撫慰民心,促進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注重文化教育
同時,唐肅宗非常重視文化與教育的發展,他鼓勵文人學士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認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對於國家的治理至關重要。在肅宗皇帝的支援下,文學藝術在當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榮,許多學者也得以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自由表達思想,貢獻自己的才智,這對唐朝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實施榷鹽法
安史之亂後,兩京淪陷,中原地區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由於戰亂導致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而開支卻不斷增加,唐朝政府的賦稅收入主要依賴於相對穩定的江南和四川地區。這兩個地方以產鹽聞名,因此,唐朝廷特別重視鹽稅和鹽業帶來的收益。乾元元年(758年),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唐肅宗任命第五琦為鹽鐵鑄錢使,開始實施榷鹽法。這項政策規定,在所有產鹽的地方設立“監院”作為管理機構。製鹽的家庭會被登記在特殊的戶籍上,稱為亭戶,國家免除他們的其他勞役,讓他們專注於製鹽工作。
所生產的鹽全部由官府收購,禁止私人買賣。官府則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食鹽:每鬥鹽原本只賣十錢,現在加價到一百一十錢出售。透過這樣的措施,榷鹽法推行後,朝廷每年從鹽稅中獲得的收入達到了四十萬緡,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這一政策不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幫助穩定了動盪時期的經濟狀況。
禍起蕭牆
在朝廷裡,自從魚朝恩之後,唐肅宗李亨開始信任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等人,讓他們掌握了重要的軍政權力,宦官的勢力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同時,唐肅宗還非常寵愛張皇后,並放任她干涉朝堂上的事。因為張皇后的阻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