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宗李治:被低估的君王(上)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高宗李治:被低估的君王(上),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出生於貞觀二年(628年)。在一系列宮廷變故之後,包括原太子李承乾被廢黜和魏王李泰失去繼位資格後,李治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隨後,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隨著太宗李世民的離世,李治順利繼承了帝位,成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高宗李治登基之初,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共掌朝政,李治對二人尊崇有加,恭敬自謙,從而實現“百姓安居樂業,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 年),王皇后被廢,武則天被立為後。顯慶二年(657 年),定都洛陽,名曰“東都”,透過遷都就糧之策解決糧食問題。
輔政大臣相繼離世後,李治剛愎自用,拒納諫言,“朝野上下皆對進言諱莫如深,無人敢忤逆上意直抒己見”,以致忠臣良將憂心忡忡,奸佞之徒得勢,史稱“先賢而後愚廢”;同時,大肆興建土木,徭役繁重,致使“萬民厭惡勞役,怨聲載道”,“天下人無不失望”。顯慶五年(660 年)起,李治時常頭暈目眩,難以處理政務,遂讓武后參與政事。
李治在位期間,先後剿滅西突厥(657 年)、百濟(660 年)、高句麗(668 年),使唐朝疆域擴至最大。然而,自咸亨元年(670 年)起,安西四鎮、吐谷渾等地相繼被吐蕃攻佔,唐朝在西域的版圖逐漸縮小;同時在與新羅的戰爭中失利,失去朝鮮半島;又因聽信讒言殺害歸降的東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致使東突厥叛離唐朝,建立後突厥汗國,連年侵擾唐朝邊境。
仁孝立儲
貞觀二年六月庚寅日(628年7月21日)李治出生於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幷州都督之職。
高宗李治從小聰明伶俐,性格溫和仁慈,與兄弟們相處和睦。他最早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有一次,唐太宗問他,《孝經》中什麼最重要。李治回答說:“孝道最為重要,從小侍奉父母,長大後忠於君王,最終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在朝堂上為國盡忠,回到家中則思考如何糾正君主的錯誤,幫助其改正。”唐太宗聽後非常高興,稱讚道:“如果你能照此行事,一定能很好地侍奉父兄,做一個好臣子。”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時,晉王李治才九歲。他對母親的哀思感動了身邊的人,唐太宗多次安慰他,從此對他特別寵愛。不久後,李治被任命為了右武侯大將軍。
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宮廷陷入了儲位爭奪的風波。太子李承乾為了對抗受到寵愛的四弟魏王李泰,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杜荷及侯君集等人密謀發動政變,但計劃洩露,導致李承乾被廢除太子身份。原本唐太宗有意立李泰為新的繼承人,李泰甚至承諾將來會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晉王李治,並用此來威脅與漢王李元昌關係密切的李治。
隨著事態的演變,李治向唐太宗李世民稟報了來自李泰方面的壓力與威脅,而被廢黜的原太子李承乾也坦白,他的叛亂之舉源於對李泰覬覦儲君之位的深切憂慮。這些接連不斷的事件讓唐太宗深刻認識到皇子們爭奪皇位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這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和痛心。
在一次於兩儀殿召開的朝會上,面對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等朝廷重臣,唐太宗表達了他的沉重心情,說道動情處,甚至想拔劍自刎。長孫無忌等大臣連忙上前勸阻。並一致認為,應選擇性格溫和且忠誠可靠的晉王李治為新的儲君,以此來穩定朝局,避免進一步的紛爭。這一建議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正式宣佈李治為皇太子,並經常讓李治陪同自己上朝,參與決策過程,以此鍛鍊他的領導能力。唐太宗多次公開表揚李治的能力,顯示出對這位新任太子的信心和支援。
即位之初的舉措
在唐太宗統治末期,遼東戰役的開展為“貞觀之治”這一時期的繁榮蒙上了一層陰影。隨著高宗李治於650年正式登基,國內局勢進一步複雜化。尤其是在永徽四年(653年),江浙地區爆發了由陳碩真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標誌著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再度激化。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並鞏固政權,剛剛登基的唐高宗李治實施了一系列減輕民眾負擔和提升朝廷形象的改革措施。他首先下令終止了在遼東的軍事行動,及時停止了多項大型土木工程建設專案。這些決策不僅有效緩解了國家財政的壓力,也大大減少了對民間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