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遂寧內外:唐德宗的統治策略(下),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透過這種方式,唐德宗希望培養出一批既懂經典又具有實務能力的官員,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促進儒釋道調和

貞元年間,唐德宗每逢壽誕之時,便會組織儒釋道三教代表人物進行“三教論衡”。這些討論會不僅是一個展示學術風采的平臺,更是德宗倡導辯難切磋、求同存異理念的具體體現。他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活動,促進三教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存,進而達到社會思想的融合與統一。

唐德宗提倡的“三教論衡”不僅是宗教與哲學領域的交流,也是政治統治策略的一部分。透過對不同思想流派的支援和引導,唐德宗試圖構建一個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以此鞏固其統治合法性,併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提供思想保障。

總之,大曆、貞元年間是唐朝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唐德宗透過支援古文運動、改革科舉制度以及組織三教論衡,展現了他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和遠見卓識。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也為唐朝的政治和社會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唐德宗時期的外交活動

唐德宗統治期間,為了維持和平、促進貿易以及展示帝國的威嚴,唐朝與周邊國家和民族進行了廣泛的外互動動。

與吐蕃的關係

- 大曆十四年(779年):德宗允許外國商旅按本國傳統著裝入京,顯示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 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派遣韋倫出使吐蕃,併成功帶回了吐蕃使者及禮物,象徵兩國友好關係的建立。

-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採取平等姿態,調整詔書中用詞以體現與吐蕃的對等地位。

- 建中四年(783年):鳳翔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會盟,確定邊界。同年,發生平涼川會盟事件,吐蕃設伏企圖劫持唐使渾瑊,未遂。

- 貞元三年至二十年(787-804年):雙方經歷了從頻繁交流到因平涼川事件而冷淡,再到逐步恢復接觸的過程。

與回紇\/回鶻的關係

- 建中三年(782年):李涵被任命為弔祭使前往回紇。

- 貞元三年(787年):回紇再次表示臣服於唐朝。

- 貞元四年(788年):鹹安公主下嫁回紇可汗,加強了兩國之間的聯絡。次年,新任可汗獲得唐廷正式冊封。

- 貞元十二年(796年):回鶻可汗親自朝賀,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密切。

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往來

- 南詔:自貞元四年開始,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積極修復與南詔的關係,最終於貞元十年在點蒼山神祠會盟,結束雙方長期敵對的狀態。

- 日本:建中元年和貞元二十年,日本兩次派遣使者前來朝貢。

- 黑衣大食:貞元年間,雙方互派使者,加深了了解與合作。

- 其他少數民族:包括東僰、烏蠻、牂柯、室韋、靺鞨等也紛紛遣使朝貢,表明唐朝對外交的吸引力。

特別事件

- 貞元十六年(800年):南詔進獻《奉聖樂舞曲》,展示了文化交流的一面;同年內,李適任命金俊邕為新羅國王。

- 驃國:貞元十八年,驃國國王派遣使者攜樂曲與樂工來華,促進了音樂藝術的交流。

這些外交行動反映了德宗時期唐朝試圖透過和平手段鞏固其國際地位的努力,同時也揭示了當時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儘管存在挑戰,如平涼川事件導致的短暫緊張,但總體上,這一時期見證了唐朝與鄰國之間較為活躍且富有成果的互動。

患病離世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按照傳統,各宗室與外戚齊聚宮中向唐德宗李適祝賀新年。然而,太子李誦因病未能前來,他的缺席令唐德宗深感悲痛,不禁流淚哀嘆。自此之後,唐德宗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天裡,內宮與外廷之間的訊息完全中斷。

正月二十三日(2月25日),唐德宗李適在長安會寧殿離世,享年六十四歲。同年九月一日,群臣為德宗上諡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績和對國家的貢獻。十月十四日,唐德宗被安葬於崇陵,結束了這位曾力圖振興唐朝的君主的最後一程。

關於李適的一些逸事

玄宗預言

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當李適出生僅三天的時候,他的曾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前來探視。當時,太子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叔,你的嬌氣包哭了要貼貼

梨花滿園

海的另一邊有晴天有雨天

莫雨汐

甜情濃婚

棲崽

被讀心後,我吃上了國家飯

晚間安寧

(霹靂同人)【日月】12天的情人

d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