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中之治:從宮廷風雲的複雜篇章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大中之治:從宮廷風雲的複雜篇章,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846年,唐武宗的突然離開使得宮廷內風雲突變。宦官們為了爭奪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這場權力較量中,唐武宗的叔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支援下,最終登上了皇位,成為唐宣宗。隨著李黨的失勢,曾經權傾一時的李德裕,被貶到了遙遠的崖州,這也標誌著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正式畫上了句號。這一轉變不僅重塑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也為晚唐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迅速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決心。深知國家已陷入衰落的新皇,立志要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漸衰,邊防虛弱,吐蕃趁機攻略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與吐蕃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到了大中年間(847年-859年)初,唐朝抓住機會收復了原州、樂州、秦州三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志。不久之後,吐蕃將領尚恐熱率軍在瓜州進行劫掠,激起了當地人民和士兵的強烈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吐蕃佔領的沙州首領張議潮秘密組織豪傑,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發動起義,成功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沙州,並派遣使者繞道天德城向朝廷告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張議潮又陸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張議潮派遣其兄張議潭及地方人士入朝獻上瓜、沙等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標誌著除了涼州之外,河西地區幾乎全部迴歸到唐朝的控制之下。
對於張議潮等人的英勇行為,唐宣宗李忱深感欣慰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下詔褒獎,並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後又設立了歸義軍,統領上述十一州,同時授予張議潮節度使、觀察處置使之職,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等榮譽職位,並給予豐厚的食邑。同時,對參與歸唐行動的其他有功人員也進行了封賞。
宣宗李忱自豪地表示,憲宗曾有意收復河、湟地區,但因中原戰事繁忙未能實現。而今,自己完成了先皇未竟的心願,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這一系列事件不僅顯示了唐朝在面對外部侵略時的堅韌不拔,也體現了朝廷內部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唐宣宗日夜操勞,勤勉治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讓人們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透過這些積極的舉措,唐宣宗為動盪不安的晚唐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和支援。在政治方面,唐宣宗高度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審慎挑選人才,並特別注重科舉制度,從而為國家選拔出了一批傑出的官員。
宣宗不僅加強了法律的執行力度,還透過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皇權。大中朝的吏治建設因此備受史學家讚譽,範祖禹曾稱讚道:
“百吏奉法,政治清明,海內安靖近十五年。”
這種良好的吏治不僅確保了政府機構的高效運作,還為經濟建設與邊疆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宣宗的治理成果不僅體現在短期內的社會安定和經濟復甦,更為長遠的國家發展打下了基礎,併成為後世評價其統治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經濟領域,宣宗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政策措施。他積極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減輕了賦稅負擔,這些舉措使得百姓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透過這些政策,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也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唐宣宗的經濟改革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商業活動的活躍,為整個社會帶來了繁榮的氣息。他的努力不僅緩解了民眾的生活壓力,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這些措施贏得了民心,進一步鞏固了政權的穩定。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唐宣宗李忱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針對自太和年間(827年-835年)以來江淮米漕運效率低下的問題——每年僅能成功運送約二十萬斛至渭倉,裴休上任後推行了漕法十條改革措施,顯著提高了運輸效率,使每年運達渭倉的米量增至一百二十萬斛。
同年七月,《續唐歷》二十二卷修成,該書由崔龜從、韋澳、李荀、張彥遠等人編撰,補充了柳芳《唐歷》中未涵蓋的憲宗朝歷史。此外,李忱還命令宰相崔鉉與學士崔瑑、薛逢編撰《續會要》四十卷,記錄了從德宗到宣宗時期的史事,並於大中七年(85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