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的帝王(下)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章 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的帝王(下),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迎合玄宗需求,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得以恣意妄為,最終導致天下貢物盡入其手。
為了討好楊貴妃,玄宗下令設立專門團隊為其製作華服,並開闢千里貢道只為讓她能吃到新鮮荔枝。楊貴妃家族因此權勢顯赫,兄長楊國忠成為宰相,三位姐姐也被封為夫人,享受榮華富貴。然而,這種奢華生活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矛盾。楊國忠專權弄法,貴族官僚們競相攀比奢華,激起民間不滿,表面上的繁榮掩蓋不了日益激化的各種危機。
安祿山為了博得玄宗與楊貴妃的歡心,在得知玄宗計劃擴建華清宮浴池時,特意用白玉石打造魚龍鳧雁和石蓮花置於其中,贏得了玄宗的讚賞。每當前往華清宮,楊貴妃及其姐妹都會隨行,她們的豪華車馬隊伍引發了市民的反感。儘管如此,玄宗依舊每年到華清宮避寒,沉迷於酒色之中,忽視了國家治理。這些行為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盛世之後,逐漸失去了對國家危機的警覺,反而轉向了一系列對外戰爭。
隨著政治腐敗和黑暗的加劇,邊疆將領為了貪功求官,肆意挑釁邊境衝突,使得戰亂頻仍。李隆基的好戰態度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局勢,打破了初期相對穩定的邊境局面,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唐朝元氣大傷。
對外關係惡化
- 與吐蕃的關係:西邊與吐蕃的關係迅速惡化,雙方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
- 南詔國衝突:西南方向,由於邊疆將領的驕橫跋扈,原本可以平息的衝突不斷升級,迫使唐朝不得不徵兵對抗南詔,結果先後有二十萬唐兵因戰或病而喪生。
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利用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和兵力空虛的機會,聯合同羅、奚、契丹等民族組成約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朝已經多年未經歷大規模戰爭,民眾缺乏戰鬥經驗,河北州縣面對叛軍攻勢迅速瓦解,地方官員或逃或降。
潼關之戰與哥舒翰的失敗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攻佔了東都洛陽後,繼續向西進發,潼關成為了防守首都長安的最後一道重要防線。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元帥,率領近二十萬軍隊駐守潼關。然而,這支軍隊多為臨時湊集,戰鬥力參差不齊,並非精銳之師。
此時,唐玄宗和宰相楊國忠對哥舒翰的信任不足,擔心他會擁兵自重,因此頻繁派遣宦官前往潼關施壓,要求哥舒翰主動出擊。哥舒翰本人則認為潼關地勢險要,宜守不宜攻,主張堅守待機。然而,在皇帝和楊國忠的持續壓力下,哥舒翰最終被迫出戰。
哥舒翰決定在靈寶(今河南三門峽市)與叛軍交戰。由於準備不足、士氣低落以及地形不利,唐軍在戰鬥中遭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本人也在混戰中被俘,隨後被送往洛陽,不久後被叛軍謀害。這一失敗直接導致了長安的門戶洞開,迫使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長安陷落倉皇逃亡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隨著安祿山叛軍的長驅直入,長安最終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倉皇出逃,帶領皇室成員和部分官員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一行人到達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這裡發生了改變歷史程序的一幕。
隨行的將士們因局勢動盪、前途未卜而心生不滿,擔心楊國忠及其家族會成為叛軍的目標,進而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士兵們譁變,斬殺了楊國忠,並要求處理楊貴妃以平民憤。面對這一危機,李隆基無奈之下,被迫下令賜死楊貴妃,以安撫軍心。這段插曲不僅反映了當時局勢的緊張和複雜,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李隆基繼續向西南方向逃亡,最終抵達成都避難,設立臨時朝廷,史稱“蜀中行宮”。與此同時,太子李亨並未隨同南下,而是選擇北上朔方(今寧夏靈武一帶)。在那裡,李亨得到了當地將領和士卒的支援,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這一舉動標誌著唐朝進入了安史之亂最嚴重的時期,同時也開啟了新的政治格局。
唐肅宗的即位迅速穩定了北方局勢,為抵抗叛軍提供了新的領導核心。然而,這也意味著唐朝從此開始了雙帝並存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國家內部的政治分裂。儘管如此,李亨的努力最終為平定安史之亂奠定了基礎,逐步恢復了唐朝的統治秩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