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謙遜的謀略家杜如晦(上)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章 謙遜的謀略家杜如晦(上),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於585年,是唐代初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地在京兆郡杜陵縣,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作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吒的兒子,杜如晦出身於顯赫的京兆杜氏家族。
在隋朝末年動盪的時期裡,杜如晦初入仕途,擔任了滏陽縣尉。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被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並很快晉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之後透過房玄齡的推薦,杜如晦進一步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成為了秦王府的重要成員,接著又升任了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並且成為了“十八學士”之首,這些學士們都是當時的文化精英。
李世民建立天策府時,杜如晦擔任了從事郎中這一要職。而在決定性的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杜如晦秘密參與了策劃,併成功輔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新即位的唐太宗任命杜如晦為兵部尚書,並賜予其蔡國公的封號。在貞觀年間(627-649年),杜如晦與房玄齡一同執掌朝政,二人合作無間,一個擅長謀劃,另一個則善於決斷,他們兩的協作被譽為“房謀杜斷”,成為了後世評價唐代良相的標準之一。兩人共同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典章制度,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早年經歷
杜如晦自幼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與悟性,對歷史和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並樂於與人分享交流這些知識。在隋朝大業年間(605年—618年),他被徵召為預備官員,很快便得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的高度賞識。高孝基對杜如晦的能力十分看重,認為他是能夠應對複雜局勢的人才,具備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出於這樣的欣賞,高孝基曾對杜如晦說道:“你擁有處理事務的卓越才能,應當成為國家的支柱,希望你能堅守這份美德。我打算先安排你擔任一個小職位,雖然俸祿不高,但這是一個開始。”
然而,儘管有著高孝基的認可和支援,杜如晦在滏陽縣尉的位置上並未停留太久。不久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官職,返回故里,似乎是在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或等待更合適的時機來施展抱負。
秦府高參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隨著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揮師直指長安,併成功平定該地之後,杜如晦的命運迎來了轉折點。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王府,擔任法曹參軍一職。不久之後,他又升任陝州總管府長史,迅速成為李世民身邊的親信謀士之一。
然而,太子李建成對秦王府中人才濟濟的局面感到擔憂,擔心這些英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李建成向父親唐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調派至各地任職。這一命令下達後,大量官員被外放,這使得秦王李世民深感憂慮。此時,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
“雖然許多優秀的幕僚都將離開,但這並不值得惋惜。唯有杜如晦,此人不僅聰慧過人,更能洞察事理,具備輔佐君王的能力。如果大王志在一方,則無需此等人才;但若欲圖天下,那麼杜如晦將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聽了房玄齡的話,李世民恍然大悟,意識到險些錯失一位重要的謀臣。於是,他立即向李淵上書請求,這才得以保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的職位。
武德元年(618年),隨著唐朝的建立,同年七月,面對隴西薛舉的進犯,李世民率軍前往涇州進行討伐,雖初次交鋒失利,但薛舉不久病逝。李世民再次集結軍隊對抗薛仁杲,並任命杜如晦為隨軍顧問參與軍事決策。最終,薛仁杲兵敗投降,而後遭到處決。
武德二年(619年),當劉武周與宋金剛攻佔太原時,杜如晦繼續追隨李世民出征,成功擊退了叛軍。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的王世充,而後者又聯合了竇建德。在此期間,杜如晦憑藉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判斷力,輔助李世民先後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在一系列針對割據勢力的征戰中,杜如晦以其智慧和遠見卓識,成為了李世民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為唐朝初期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玄武政變
隨著李世民在討伐各地叛亂中屢建奇功,他的聲望日隆,這引發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嫉妒。二人與唐高祖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圖謀陷害李世民。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戰功獲封大片土地,而張婕妤的父親私底下向李淵索要這片地。當得知土地已賜予李神通後,他不甘心地透過張婕妤誣告李世民仗勢欺人,指使李神通奪走土地。另有一次,杜如晦騎馬路過尹德妃之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