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勤政為民:懷揣夢想的唐文宗(下)
方憶l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勤政為民:懷揣夢想的唐文宗(下),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方憶lt,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長子李永為太子。然而,命運多舛,莊恪太子李永英年早逝。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文宗曾考慮立敬宗幼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最後因健康狀況急轉直下而未能正式冊立。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一,長期積壓的政治壓力和個人悲痛最終導致唐文宗李昂身心俱疲,病重臥床不起。當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時,文宗委託樞密使劉弘逸與薛季稜召集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囑託他們輔佐太子監國,並確保政權平穩過渡。這一安排,也反映了文宗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以及他對幾位忠臣的信任。
然而,宦官勢力此時已經牢牢掌控了朝廷實權。仇士良與魚弘志得知此訊息後,當晚便偽造了遺詔,不僅廢黜了原本應繼位的陳王李成美,還擅自擁立潁王李炎為皇太弟,並賦予其處理軍國大事的權力。隨即,李炎被帶到朝堂接見百官,完成了權力交接。對於這一突然變故,文宗雖心有不甘,卻無力迴天;而群臣出於對宦官勢力的畏懼,也無人敢站出來反對。
正月初四(2月10日),飽受磨難的文宗皇帝在長安大明宮太和殿離世,享年僅三十三歲。走後被追諡為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唐文宗李昂的一生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試圖恢復唐朝的輝煌,卻無奈地被捲入了宦官專權的政治旋渦之中,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結語:唐文宗李昂是一位勤政愛民、充滿人文關懷的理想主義君主,他在位期間致力於整頓吏治、提倡節儉、推動文化教育發展,並努力削弱宦官勢力以恢復朝廷秩序。儘管他展現了非凡的改革精神和堅定的決心,尤其是在“甘露之變”中試圖剷除宦官專權,但最終未能克服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和複雜的政治局勢,導致改革受挫,自己也被軟禁。儘管如此,文宗的勤勉與理想主義情懷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關於文宗的兩件軼事
為人寬厚
在準備舉行祭祀儀式期間,面對官員進獻相撲藝人以供娛樂的情況,文宗堅持自己清修齊戒的原則,認為此時不適合觀賞這樣的表演。然而,考慮到藝人們的期待和傳統慣例,文宗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允許這些藝人在宮門外表演,並給予相應的賞賜後讓他們離開。這一決定既維護了自身的莊重形象,也體現了他對傳統的尊重和對藝人的關懷。此外,在一次觀賞鬥雞時,當一位優伶誇獎鬥雞的好,文宗幽默而大方地將這隻雞賞賜給了那位優伶,顯示出他不拘小節、待人寬厚的一面。
善納諫言
唐文宗李昂不僅在個人品行上展現出寬厚仁慈,更在政治決策中表現出善於接納諫言的智慧。有一次,學士們頌揚他的美德,但李昂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認為真正的君主美德不僅在於個人生活上的節儉,更在於政治決策是否公正明智。當時,柳公權提出了更為深刻的政治見解,儘管其他大臣如周墀感到震驚和不安,但李昂卻高度評價了柳公權的觀點,認為其展現了優秀的諫臣風度。隨後,他還提拔柳公權為諫議大夫兼知制誥,繼續擔任翰林學士。這表明李昂重視並鼓勵直言進諫的行為,願意接受批評意見來改進自己的統治方式,體現了他作為明君的胸懷與智慧。
歷史評價
劉禹錫:
“繼體三才理,承顏九族親。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調露曲常在,秋風詞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讓棣華春。月落宮車動,風悽儀仗閒。路唯瞻鳳翣,人尚想龍顏。御宇方無事,乘雲遂不還。聖情悲望處,沉日下西山。享國十五載,昇天千萬年。龍鑣仙路遠,騎吹禮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舊劍前。周南有遺老,掩淚望秦川。”
劉禹錫透過這首悼詩深情緬懷了文宗,讚美他繼承了天地人三才之理,以仁愛之心對待家族成員,其政績惠及百姓,如大禹治水般功績卓著。並歌頌了文宗時期的文藝繁榮,音樂和詩歌至今仍被傳頌,並表達了對文宗離開的深切悲痛。
劉昫《舊唐書》:“昭獻皇帝恭儉儒雅,出於自然,承父兄奢弊之餘,當閽寺撓權之際,而能以治易亂,代危為安。大和之初,可謂明矣。初,帝在藩時,喜讀《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於茲。。。”
劉昫在《舊唐書》中高度評價了文宗的個人品德與治國理念,稱其恭儉儒雅、出於自然,能夠在穆宗、敬宗兩朝奢靡弊政之後整頓局面,使國家由亂轉治。劉昫指出,文宗深受唐太宗治國理念的影響,立志效仿,但因缺乏實際政治手腕,特別是在應對宦官專權問題上未能找到有效解決辦法,最終導致“甘露之變”的失敗,幾乎使國家陷入危機。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