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紅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章 第一次走進“互助式養老公寓”,這個世界我來過,奔走紅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舞蹈學校的王老師,你還記得吧?”
看到鍾愛所發的一條“一對一”私信的一刻,莫宵野稍微反應了片刻,“當然記得,袁潔還重跳過一次她的成名作~”
“這次的整理單,是她聯絡後我提出來的。”鍾愛回得迅速。
莫宵野盯著這行字看了片刻,“她怎麼會和養老型公寓有聯絡?”
“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王老師會利用業餘時間,去養老服務公寓當義工!”
莫宵野本能一驚,腦海中閃現而出的,是在王老師家中看到的她獨舞時的特寫照片,“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就最近吧。”
“這次是一個什麼樣的整理單?”莫宵野剛才只看到了服務地點,以及一些關於準備工作細節的提示,並不掌握接受遺物整理者的具體情況。
“我說出來以後,你一定會更加吃驚的!”鍾愛說得肯定。
“聽你這樣說,我就更好奇了~”莫宵野被勾起了興趣。
“遺物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而幫她預約整理服務的,則是她的兩位‘老姐妹’。她們三個人啊,各自的理由都不相同,但晚年階段都是獨身!”鍾愛進一步解釋道。
莫宵野仔細研讀這一字一句,突然明白過來了,“她們三個這不就是互助式養老嘛?咱們前幾天才聊到的那個話題!”
“沒錯。”鍾愛又回覆了一個“點頭”的表情包。
“這位已故老人的兩個老姐妹,如今是仍能自理的狀態吧?”莫宵野追問。
“據說二位都挺硬朗的,她們說想聘請專業的整理師,算是給去世老姐妹最後的儀式感!”鍾愛索性改為發語音的方式回她。
莫宵野能從她的語氣間,聽出其為這種“巧合”而生出的奇妙感,“要不這次的整理單,咱們三個都去吧?或者先問一下林聽,她要是不太願意去,那就咱倆一組~”
“我剛才已經問過她啦,本來是想找她換一下班的,可她說也想去見見這兩位老人。”鍾愛答得坦誠。
“成,那就咱們三個一起去!也算是提前瞭解一下互助式養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形式。”莫宵野明白:普通的養老院與“養老公寓”還是不太一樣的。
後者更偏向於“社群”模式,由相對低齡的老人組成小分隊,平日裡多幫助、照看樓院內的高齡鰥寡老人,算是互幫互助,一起養老。
這單遺物整理中的兩位僱主老人,便比已經去世的那位年輕八到九歲左右,三人同住在一棟公寓樓中,符合“互助養老”的條件。
而這棟公寓樓,便是為了實現互助式養老,而打造出來的“試點型養老社群”。
莫宵野是專門上網查詢了相關資訊,才知道在試點養老公寓內,還設有理髮、公共洗衣間等一類服務點,想來王老師便是定期去參與此類志願活動的。
看到這些細節後,不禁想到了以前關注過的“青年公寓”,也是類似於這種“社群性質”比較明顯的住所,只不過居住群體不同而已。
因此想起了一個蠻奇妙的說法:如今白髮蒼蒼的他們,曾經也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人吶!
莫宵野即便沒住過“青年公寓”,可是身邊有過類似體驗的同齡人不在少數,不知道他們之中又會有多少,在將來七老八十的時候,也會選擇加入這種“互助式養老社群”呢?
想了這樣多之後,莫宵野對於前往“養老公寓”,有了更大的期待感。
終於等到了要出發的這天傍晚,莫宵野開車去了鍾愛的小區,而後又去接上林聽,三人一齊前往“養老公寓”。
看到公寓停車場的一刻,莫宵野便預感到了:這裡的設施,應該都挺不錯的,因為停車位都比很多公共場所顯得更寬敞。
鍾愛說因為一些退休沒幾年的老人,平時是會選擇開車外出的,需要留給他們更大的“調車頭”空間。
莫宵野承認上了歲數之後,反應速度與青年人相比,肯定還是稍弱一些,這樣的停車位設計,也的確是出於一種人文關懷:算是對老年群體的一種照顧。
在公寓大樓入口處,接受了門衛的嚴格問詢,坦誠地表明瞭來意,直到等到趕來迎接的王老師後,三人才被允許進入。
莫宵野注意到王老師的精神與氣色,比之前在舞劇場見到的那次,實在好太多了!看來,如今的這份義務服務工作,被她當成除了舞蹈外的另外一份愛好了!
“你倆好像都瘦了一些,工作再忙,也要記得按時吃飯吶!”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