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丙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趕廟會(2),發出突破令,火丙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峰轉身站定仔細打量,廟宇建在綠樹成蔭的半山腰,廟門至山腳是寬闊的水泥臺階,廟門氣勢壯觀,古色古韻。座南朝北。石門樓呈八字形,用紅麻石條拼砌而成,為三間四柱二簷建築形式,寬6米,高7.1米。頂部飾有正獸和兩個龍首魚尾正吻。門前以智擒孽龍為主要題材,組畫人物、花卉、盆景等浮雕圖案,匾額'萬壽宮’和楹聯均系陰刻正楷。整個浮雕刻工精細,刀筆流暢,線條紋飾清晰分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在全縣古建築中別具一格。門樓的上層正中豎寫著“萬壽宮”三個大字,旁邊一對聯:“石點金能化龍擒法自行,孽經歸降服道始顯昌明”,下層橫寫著“妙濟仙宮”四個大字,門旁兩對聯:“道得旌陽靖孽奇勳昭宇宙,澤流江右安民偉績鎮乾坤”;“廟貌巍峨凌北斗,神靈赫濯接西山”;兩側門簷下分別寫著“赫濯”“炳煌”四個大字。
早上的戲班還沒有開始。高峰就認真觀摩著每一個戲班的大副廣告介紹。
馬戲團的廣告裡畫著一隻猴子,和一隻狗在廣場上轉圈,猴子抓耳撓腮,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金毛小狗,這圍著他轉八字圈,廣告做的惟妙惟肖,動感十足;月月介紹。這是給小朋友們看的。小猴子表演完以後,會拿銅鑼轉圈向大家討錢,城市長大的高峰自然沒有見過,覺得很好奇。
歌舞團的廣告,畫的是很多穿現代派穿泳衣的,有穿古裝的,高挑挺拔,個個畫的搔首弄姿,為的是吸引農村的廣大農民,前來駐足觀看。
非遺文化禾槓舞表演的,一群穿著華麗客家服裝的女性,一手拿著一根禾槓,一手拿著鉤繩,邊上畫了不少拿著民間樂器,鑼鼓鐃趴……載歌載舞,做著統一的表演模式。
兩人手牽著手,轉了幾家戲棚,高峰感到可能都沒有開幕,就反著方向,往集市方向走。在集市的方形戲臺上,古色古香的戲臺,高2米,長20米,寬12米,上下臺階和四周邊緣都用麻石條壘成,中間用木板鋪成。戲臺上面是用木磚木結構的青瓦蓋成,方便演出時遮風擋雨,化妝換衣服。這時,四周坐滿了不少人,青年情侶居多,他們或抱立或,相擁而坐,他們都等待著戲曲的開幕。
高峰感到好奇,就問月月。“為什麼他們在這裡等候。”
“這個戲場主要演的是本地非常著名的《上廣東》、《俏妹子》等,都是年輕男女喜歡聽的,所以他們就在這邊休息邊等候。”
“那我們也在這裡等等。”高峰老有經驗的樣子,住在戲臺前的木架凳子上。想看看這個古戲臺裡究竟演的是什麼?
兩人坐在凳子上,聊著天,吃著剛才買到的山果。這時,太陽已經升起有一杆頭了,坐在凳子上有打瞌睡的。有嬉笑打鬧的,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月月和高峰看著古戲臺前的石刻簡介:
屋前戲臺是我縣古戲臺建造較早之一。確實的建造時間無史料可查。據清同治十三年《雩陽縣誌》記載:“~廟,邑中不一,其他靈顯者推南鄉為最,每歲八月初一至十二日,各州縣級四方士女來祀者,絡繹不絕,據城一百四十里,不知創於何時,迄國朝康熙間,廟宇傾頹,武進士宋應桂倡首修復。”清咸豐七年丁巳粵匪竄北鄉,廟毀而神像無損,八年邑士氏捐輸修理。門樓前不遠的戲臺,古色古韻,美麗壯觀。高大的麻石立柱,石柱中穿木樑,樑上簷下雕龍刻鳳,雕花刻草;龍飛鳳舞,栩栩如生;花草競豔,美麗互映;飛簷翹角,絢麗斗拱,深大藻井,引人思古。
九點鐘,表演的戲團陸陸續續的開始恢復了,鑼鼓聲陣陣,伴隨陣陣喝彩,月月一聽,那是耍猴戲的開場了。
那個諾大的廣場上,走來一支長長的隊伍,穿著紅色的客家服,肩上扛著禾槓,手上拿著鉤繩。月月用手指著,告訴高峰。那就是非遺文化禾槓舞的表演。我們現在是過去看禾槓舞表演,還是在這裡等下看《上廣東》。高峰看了看戲臺,陸陸續續有人正在準備演出的道具和整理場地,聽邊上有人議論,說這個演出還要半小時才能開始,就拉著月月,去看《禾槓舞》去了。
20多米的舞臺上,一字排開整齊的隊伍,他們左手護著肩扛禾槓,右手甩著勾繩,隨著震耳的音樂,踏著大步,半旋著腰身,做著在山上打柴捆柴的姿勢。一會兒,從肩上放下禾槓,兩手統一繞著鉤繩,做著捆柴的姿勢,來回兩個拍子之後,左手拾起地上的禾槓,交於右手,兩手合力,把禾槓插在繩索的中央,雙手用力舉起一頭,變換方向,將另一頭尖尖的禾槓插向鉤繩中央,雙手慢慢抬平禾槓,反手放在右肩上。邁開步子,一步、兩步、三步。換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