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漢磚硯臺(二)
野塘閒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一十三章 漢磚硯臺(二),五行術士在都市的日常生活,野塘閒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鐵將磚頭拿起來顛了顛,然後遞給傘叔說道:“明顯是重心有些不穩嘛!”有些秘密從結果逆推過去,就會發現所謂的秘密根本就不算什麼。
傘叔見他很快察覺到秘密,也絲毫不惱,就是呵呵笑著。
周鐵車裡面也有全套的各種工具,傘叔把大硯臺放到後備箱平整不礙事兒的地方,就開始動起手來。
他很熟練的拿起刀片和單刃螺絲刀,輕輕撬動就看到貼片滑落,露出一塊方方正正的窟窿,窟窿裡面塞滿了草紙屑。
傘叔將窟窿對準外面,一點點往外掏紙屑。
“慢點,小心點!”周鐵站在一旁輕聲說道,日常生活當中流傳著很多的撿漏傳奇,活生生髮生也曾經發生在在自己身上。周鐵仍然覺得這種感覺真的很獨特,參與感太強了。
很快,從窟窿中滑出一件物品,似玉非玉,似金非金,整體呈方形,橢圓形墨巢佔據三分之二,竟然又是一塊硯臺!
周鐵找出來一個小刷子,使勁搓了搓,使其變得更柔軟,左手拿住墨色硯臺,右手用毛筆輕輕刷去硯臺上的草紙屑。
被封塵多年的硯臺逐漸露出真容,這是一枚端硯!
是一方極其罕見的墨色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因此極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
在硯臺行業中,端硯有“群硯之首“稱譽,為硯中上品。
歙硯雖然與端硯並稱,但端硯又較歙硯更優秀。據說歷代皆採於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因此有“端末而歙出”。
也就是說,因為端硯石材被採光了,歙硯才有出頭之日。
眼前的這個墨巢分為兩層,底層深度不過半公分,為研磨區。墨巢的邊角是一層稍稍高出的舔墨區,被用來舔筆。
想到鑑別端硯的一個有意思的手法,周鐵好奇心大起,對著研磨區哈了口氣,然後用右手中指指腹輕輕摸了摸墨巢,還真的有溼潤的感覺。
“你在幹什麼?”傘叔憋不住問道,他也不懂文房四寶。
“端硯呵氣可研墨。”周鐵抬頭笑著指了指墨巢,“據說真正的極品端硯,只要對著它呵氣,然後就能用來研磨。”
傘叔被他的說法提起了興趣,也要上前試一試,還真是這樣。雖然沒能看見水珠形成,但手指能清晰的在墨巢中畫出一道水痕。如果多哈幾次,用來研磨還真的可行!
“端硯成名,還與這一特性有很大關係呢。”周鐵見到這種意外結局的得寶,也是興致大增,笑著解釋說道。
“唐朝武德六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淵,他統一了中原,舉辦大唐第一次全國性科舉考試。端州也就是現在的肇慶,有一位姓齊的書生,不遠萬里,前往長安參加考試。”
“可是,那一年天氣奇寒無比,整個考場滴水成冰,導致考生們都無法研磨答題。”
“這位齊姓書生失望至極,抱著硯臺痛哭,結果他發現,臉貼在硯臺上,竟然感覺到溼漉漉的,用手一摸,竟然有水珠,於是他拼命對硯臺哈氣,然後研磨。”
“最後考場上,只有他一人完成答卷。端硯也因此天下聞名。”“真的假的?”傘叔這個歲數都沒聽過這個傳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