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後的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1章 槍械的發展,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千年後的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想要進展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大明,少說也六七年的時間。

不過在此之前,武器倒是足以更新換代了。

見識過了後世熱武器的朱家人,早就對冷兵器看不上眼了。

之前都忙著搞經濟,搞變革,搞發展。

一時半會兒還真輪不上武器的發展。

誰讓咱是明傲天呢。

在這東方的一畝三分地上,誰見了我明哥不遞煙。

當時可一直流行著這麼一句話啊:“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不像有的野狗,跑來跑去都不知道主人是誰!”

在咱們那五千年的歷史中。

那可一直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心中就一個想法,種地!

誰要不讓咱種地了,那就把誰給種地上。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一個兩個全都上趕著說想讓咱幫他們種地。

得,沒辦法,誰讓咱心善呢。

只好勉為其難的把這些地一起種了唄!

所以說,在老朱們的心中,這武器的發展是放在最後一位的。

這歷史的發展吧,說起來其實也挺奇怪的。

在明初的時候,老朱的軍隊裡面就已經裝備著火銃了。

也就是最初的火門槍。

這種槍最早應該是起源於宋朝。

到了明朝的時候被廣泛用作武器。

可到了明末清初之際,用的依舊是火銃和一些老舊的鳥銃,乃至到了十八世紀的時候,清軍依舊裝備的是這些落後的槍械。

正是因為沒有絲毫的長進,才會被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有了那段屈辱史的。

雖然在老朱的時代火門槍已經投入了戰場上,但它卻有著不小的缺點。

這種槍的點火方式與近現代的槍械完全不同。

採用的是手持引火物(點燃的火繩、木炭或者燒紅的鐵塊)湊近火門(連通到槍膛內的小孔),火門內火藥被點燃,槍膛內黑火藥也被引燃,以達到點火發射的目的。

火門槍屬於前裝式的槍械,也就是前膛槍。

先向槍管內灌入火藥、彈丸,然後塞入棉花、碎布,用送彈棍將其捅緊,使爆炸氣體儘量少洩露以及防止彈丸滑出槍膛。

再向火門孔內注入火藥。

早期鑽孔技術有限,火門孔漏氣量大,影響了威力。

在西方曾被嘲笑為聲音大沒什麼用的東西。

子彈也受限於當時技術的影響,雖然有石彈,鐵彈和鉛彈等區別,但彈丸的大小也好,形狀也罷,都是參差不齊的。

火藥則是採用了粉末狀的黑火藥,爆發時的溫度在300°c左右。

而且由於黑火藥較易受潮,含水量達到2%就很難點燃的特性,十分不容易儲存。

尤其到了陰雨天氣,那簡直就是一點作用都沒有了。

甚至還比不過燒火棍。

他的效能威力和操作方式同樣一言難盡。

射速慢就不說了,在操作的時候還需要小心翼翼,注意不要讓火藥從火門孔洩露出來。

威力不大,精度更是差的離譜。

當時只能透過大面積的齊射來彌補這一缺陷。

有時候甚至不如弓箭手齊射來的有震懾力。

不過也有著造價低廉,且對士兵的要求低,省力等優點,所以才會在軍隊中也引入了一些火銃的。

而後,在15世紀初,為了簡化火門槍繁瑣的操作步驟,西方出現了一種叫火繩槍機的東西,也就是火繩槍。

算作是火門槍的進階版,除了簡化了火器操作的繁瑣步驟,火繩槍機它本質上是個槓桿,槓桿前一端固定一根燃燒著的火繩,當下壓後端時,前端下降,灼熱的火繩頭伸入火門裡,引燃火藥從而完成擊發。

這個火繩槍在當時很有創意,很快就推廣開來了,取代了火門槍。

但是火繩槍的缺陷還是很多,比如擊發時過於遲鈍,導致精度差,燃燒的火繩容易暴露射手位置,在潮溼天氣火繩會熄滅等問題。

於是,當時的人們就已經在想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擊發方式來替換火繩了。

早期的火繩槍比起火門槍而言,除了手感的最佳化外,在威力上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於是又研發出了火繩滑膛槍。

本質上而言,他還是屬於火繩槍的範疇中。

但為了和前面最原始的火繩槍以作區分,這種槍則被稱作了滑膛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紈絝到底

我是鍵盤傳說

魔法世界見聞錄

七大罪

修仙少年的逆襲

深海泥鰍

回到大明做美夢

耶斯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