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吃食有別
千年後的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1章 吃食有別,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千年後的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幾個人討論的功夫,飯菜已經做好了。
三國時期所制食物與近現代有著明顯的差別,雖說曹操不是第一次在薑餅這吃飯了,可看著那滿桌的飯菜,仍是忍不住食指大動。
呂布聞著那滿屋的芳香,早就已經忍耐不住了。
等到坐上桌後,隨便夾了一筷子就讚不絕口。
這上面菜所制食材呂布和曹操大部分都是認識的。
可這種做法卻從未聽聞。
那種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即便是他們二人都是高官厚祿,也難以享用啊。
一開始呂布覺得自己是客人,又是第一次來,還打算稍微客氣客氣。
誰知吃了口菜,扒兩口飯,頓時眼睛都直了,也顧不得什麼禮儀之類的了,不顧形象的大口享用起來。
曹操看著也不取笑,他第一次吃的模樣,估計也沒比呂布好得到哪裡去。
此時的三國,絕大多數人的主食是粟、黍、菽。
都是些什麼玩意呢?
按照現代人能理解的來說,就是小米,黃米和大豆。
而偏南偏北地區呢,則是多了個稻和麥。
但是絕大多數人吃得還是上述三種。
只因加工實在太困難。
把水稻變成大米,或者把小麥磨成麵粉,這是要經過加工的。
對於當代人而言,電力和各種機械早就融入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在超市裡買袋米,是去了殼的,你買麵粉,是已經磨好的。
哪怕是在上個世紀工業化沒這麼發達的時候,也有一些人力操控的機械能夠進行這項工作。
可是在三國時代,大家只能用人力或者畜力做這件事的時候,加工成本就太高了!
最關鍵的是,三國時代,大家經常打仗!
打仗的時候,也沒時間去加工這些東西。
就比如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仗,諸葛亮缺糧食的時候,出奇謀偷割了魏國地盤的小麥,這才沒讓蜀軍斷糧。
可問題是,在割了這些小麥之後,接下來蜀軍該怎麼吃呢?難道諸葛亮行軍打仗,還得帶幾個石磨?割了小麥之後,先用磨把小麥磨成麵粉,然後再蒸饅頭或者煮麵條?
別逗了。
古時行軍打仗最講究的就是個效率和速度。
有時候強行軍一日下來就得走一百多里。
這是什麼概念呢。
公園散步,大家都有過的經歷吧。
一般公園裡面也會有建個人工湖和跑道,讓人能在周圍鍛鍊身體。
大部分都在兩公里到三公里範圍內。
薑餅以前和朋友圍著公園湖快走鍛鍊身體的時候記過時間,以現代人能接受的速度來說,2公里大概需要20分鐘。
那就是一小時六公里,取古代一里等於現代0.5公里來計算,你一小時最多就是走個12里路。
一個白天下來那就是一百多里的路。
但這只是理論上來說。
實際計程車兵們要負重前行,走的也是那種坑坑窪窪的土路,別說一整天了,幾個小時就能讓腳上起泡。
在這種條件下,哪裡有功夫去弄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最簡單的做法,其實就是把麥子的麥粒,直接煮熟,這種飯叫做麥飯,蜀軍當時軍隊的主糧,其實就是這種東西。
不過,這種麥飯的口感,實在不怎麼好吃。
至於大米,當時的脫殼技術,也沒有現在那麼先進。
想要吃精米,那就只能用人力去摘選。
所以,當時想要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大米飯,而且裡面還沒有石頭和稻殼,那是隻有高層官員才能享受到的美食。
曹操身處北方,喜食麵食,但薑餅卻不怎麼吃得慣。
以前懶得時候就是買了麵條回來煮,或者是搞點速凍餃子什麼的。
結果才堅持了兩天不到的功夫薑餅就受不了了。
對於他這種南方人來說,偶爾吃一頓麵食那是換換口味,可你要他天天吃麵食,簡直是要了老命了,肚子也不接受啊。
所以平日更多的,還是以米飯為主。
但這都是現代精選育出來的精米,口感比起曹操那個時代來說不知好了多少,粒粒飽滿晶瑩,一口下去,哪怕什麼菜都不吃,嘴裡也充斥著米飯的香氣。
就連曹操也是吃的讚不絕口。
除了主食上的差異外,在菜品的製作環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