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百四十六章 精銳,雷霆天驕,獨·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現在又見到三百步卒擊穿奴兵,雖然這些步兵看起來很精銳,他卻並不在意,才三百步卒,憑什麼敢攻擊他。
直到看見這些步卒列陣向他靠近,他都還以為只是重整旗鼓,兩面夾擊那些奴兵而已。
畢竟衝過陣線的除了這三百人步卒,還有十輛戰車,如果他是莒軍的指揮官,不可能讓這三百人打他一千人,那十輛戰車才應該是主力。
然而莒軍根本沒有指揮官,本來就不打算從右翼突破,吳軍也不可能分兵去右翼,不存在被擊潰的可能,所以莒子根本不重視右翼,也就沒有特意調派指揮官。
不過就算莒子不任命,也會有一個大夫站出來充當指揮官,通常情況下,那應該是下大夫中實力最強的源大夫擔任指揮官。
源大夫正忙著收人頭贏賭約,如今的局面也不可能輸,所以沒指揮,況且他就算想指揮,讓祝平炎給他打下手,配合他攻破這一千人,也得祝平炎願意才行。
而讓祝平炎做主力,他從旁協助,他又怎麼可能願意。
現在這種情況對源大夫來說已經是最好了。
雖然他放棄榮譽,返回衝殺奴兵,但殺敵數量還是遠不如祝平炎,戰車衝殺的聲勢雖然浩大,但說到底也就只有十個人在砍殺,如何比得上祝平炎那邊的鐵戟如林,動則百人伏屍。
所以正常這麼殺下去,他多半是要輸的,可祝平炎竟然要去打那些督軍,這便是他贏的機會。
儘管祝平炎的戟兵確實裝備精良,但三百人打一千,還差著輛戰車,多半要狼狽退回,不僅浪費時間,還損失了人手。
這次是我贏了!
源大夫長舒了一口氣,隨後便嘆息,友軍攻堅,而我卻在這屠殺奴隸,贏好像也贏得不甚光彩。
於是他便又想著,那小子雖然狡詐,關鍵時刻卻不失膽魄,又肯放下自身榮辱,以大局為重,實乃君子。
這一局我雖然贏了賭注,卻失了德行,不如就大度的放下賭局……
他已經想到,這一戰結束之後,祝平炎輸了賭局,只能下拜,而他大度的扶著祝平炎說道,今日唯有國事,沒有什麼賭局。
也是一樁美談啊。
源大夫還沉浸在美好幻想裡,祝平炎則是根本沒在乎過這東西,這場賭局從頭到尾讓他在乎的,只是一百匹戰馬而已。
雖說稽首禮是大了些,他也不太願意,但那有什麼關係,行禮的基礎是他們還能再相見。
源大夫以為兩人同為莒國的大夫,下次打仗肯定還會再見,但實際上祝平炎是莒國內最大的反骨仔,他的野心說出來莒子都得嚇一個趔趄。
下次打仗,他倆可就不是站在同一邊了,刀來劍往的,誰還管什麼賭約。
如果不打仗,那源大夫多半已經是祝平炎的手下,到時候再敢提賭約,肯定會觸犯左腳先進門的法律,然後被咔嚓掉。
所以他從頭到尾都只是在惋惜自己失去了一百匹戰馬。
如今既然已經做了決定,那更沒什麼好猶豫的,全心全意指揮作戰就好,萬一這一戰輸了,損失可就不只是一百匹戰馬了。
不過和源大夫亦或者吳軍將領想的都不同,他不認為自己會輸,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他佔據優勢。
經過剿匪、訓練、殺奴兵,此時這三百人幾乎都升到了二級,如果排除天驕,他們無論是個人戰力、軍隊紀律、武器裝備,在這個時代都是絕對的精銳。
春秋時期的平原約架,戰車永遠是主力,步卒對戰鬥勝負的影響不大,所以並沒有什麼精銳步兵的概念。
直到吞併戰爭越來越頻繁,攻城戰的比例越來越高,即便是野戰,也很少會特意挑適合戰車的平原,戰車適應性差的弱點暴露,步兵開始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
所以在戰國時期,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精銳步兵,等到吳起率領魏武卒幾乎打出百戰百勝的成績,各國紛紛開始組建自己的精銳步兵。
直到後世募兵制與府兵制取代了徵兵制,職業軍人成為常態。
以絕對實力論,幾萬的職業軍人不可能比幾十萬人更強,就好像三百戟兵與這些奴隸的差距大到不像是一個物種,但如果沒有其他友軍幫助,真讓他三百人獨自面對所有奴隸,幾乎就沒有贏的可能,因為戟兵累死都砍不完這些奴隸。
但戰爭從來就不是比拼數值,士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天驕施加精神引導,哪怕這些奴隸本就沒幾年可活,依然會做鳥獸散,因為敵我傷亡的比例太過懸殊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