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百六十四章 兩千年以來的騎兵,雷霆天驕,獨·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將人騎馬作戰定義為騎兵的話,騎兵的出現要遠早於戰車,這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農耕文明,所以最早的中原人也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傳統觀點認為,在無馬鐙馬鞍的時代,騎兵的作用僅僅是代步或者騎射,沒有任何近戰能力,若與步兵近戰,需要騎馬到附近,然後下馬結陣。
從出土文物以及文獻來看,早期騎兵確實主要裝備弓弩,也確實有很多步戰騎兵,但要說騎兵完全無法近戰,就有些想當然了。
《六韜》傳說是姜太公兵書,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偽書,不過考古發現西漢時它就已經大量傳播,雖然還是無法確定是否真是姜太公言論,但推測成書年代不晚於戰國。
戰國時期也沒有硬質馬鞍和馬鐙,所以書中認為騎兵不可陷陣,“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為騎兵九敗之一。
但在騎兵十勝中,也有“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與“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
這些戰術都是趁步兵陣不穩時攻擊,講究的就是快,總不可能是騎兵衝過去再下馬結陣攻擊。
先秦時期有一種車騎配合的戰術,就是戰車先衝破敵陣,然後騎兵跟在後面殺傷陣型散亂的步兵,可見哪怕是先秦時期,無陣型的散兵也同樣打不贏騎兵。
-
由此大概也就能整理出古代軍事發展的脈絡。
由於單人對戰中騎兵對步兵有優勢,所以在無陣型時期,騎兵的戰鬥力要比步兵強,當步兵結陣以後,早期騎兵就無力對抗了,只能轉變為騎射騷擾。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步兵,直到一種遠古“重騎兵”出現——戰車。
定居農耕使生產力飛速發展,出現了戰車這種怪物,商初還有大量騎兵,到武王伐紂時,戰車已經是主力,騎兵就成了輔助兵種。
戰車強大的衝擊力可以直接沖垮步兵陣,也更容易摧毀敵方士氣,在華北平原的戰爭中,戰車適應性差的短板也不是問題。
這就是我們較為熟悉的戰車時代,戰車逐漸取代步兵成為戰爭主力,國家開始用戰車數量決定國力。
“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
大致意思就是戰車用來攻堅,掩護撤退,騎兵用來追擊敗軍,切斷糧道,迎擊騷擾的散兵或騎兵。
隨著疆域擴大,戰爭所面臨的地形越來越複雜,戰車短板暴露。
而且此時生產力增加,步兵的裝備和素質都更好了,5乘5的25人方陣,也逐漸成為10乘10的百人方陣,戰車衝陣的效果越來越差,更多的是遊擊騷擾。
此時步兵成為戰鬥主力,而且同樣是遊擊騷擾,騎射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比戰車更高,所以騎兵得到發展,戰車開始落寞。
但在真正的重騎兵出現以前,戰車也並未被徹底淘汰,平原地區戰車的戰鬥力,是當時的騎兵無法取代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國結束。
-
在騎兵的發展歷史中,秦朝是一個分水嶺。
在秦朝以前,兵書中認為“騎者,軍之伺候也”,史書提到騎兵最大的作用也是“絕糧道”。
先秦時期,除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國算是騎兵最強大的國家了,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細算起來,騎兵佔比只有1%。
而從考古發現的秦兵馬俑實物來看,騎兵佔比確實很低,只有2%,雖然少數騎兵有馬甲,但只有軟質馬鞍,而且武器是劍和弓弩,並沒有發現長杆武器。
考古、兵書、史書互相佐證,可以確定先秦時期沒有硬質馬鞍,且騎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但在秦朝以後,這種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
整個漢朝的歷史,就是騎兵的發展史。
秦末楚漢相爭時,項羽的主力兵種就是精銳騎兵,三萬騎兵長途奔襲五十萬聯軍而大勝之,足以說明當時的騎兵已經有單兵種作戰能力,不再是“軍之伺候”。
《史記》中對項羽的最後一戰描寫的非常清楚,“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可以確定楚騎兵有強大的近戰能力。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可以確定項羽本人是持戟的,他手下的騎兵也很可能有部分持戟。
結合楚騎的“潰圍、斬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