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命運的戰場
烏爾班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章 命運的戰場,鬥羅:三國崛起之皮大王歷險記,烏爾班來敲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壞小子們,你們怎敢冒犯隨腓力與亞歷山大征服世界的父輩?”
——安提貞尼斯
明淨的晨光中,安提柯軍的遊騎從西南方進入戰場,他們敵人一方的同行則在相對的方向如約而來。
沉悶的戰鼓聲在極遙遠處響起,緩慢的節奏中,密集的人潮逐漸從地形起伏的邊沿出現。
銅盔、銅甲、銅盾的紅金色,亞麻甲和盾牌的白色,槍桿的木色,以及兵刃和皮帶扣閃爍的銀光……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顏色和在漫天的土灰中,於幾十個斯塔德的距離外幾乎和山川土石一樣難以分辨,只有更加統一的旗幟和冠鬃稍微將他們和大自然相區分
——對面是一片灰白的藍,這面則是一片偏紅的紫。
在這雙方緩慢的接近過程中,兩軍的隊形也漸漸展開,輕步兵先向兩翼運動;重步兵緊隨其後,由綿長的縱隊向一個個小方陣轉變;而騎兵尚在密集的人群后面,只在最後一刻才暴露意圖。
在過去,馬其頓方陣的基本行政單位是方陣旅,每個方陣旅與兵源地以及馬其頓貴族們的權勢息息相關,很多著名的繼業者都是方陣旅指揮官出身。
腓力二世的時代,一個方陣旅1536人,下轄3個512人的縱隊,每個縱隊下轄2個256人的方陣營;
到了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由於得到了兵力補充,每個旅擴充到2048人,下轄2個1024人的千人隊,每個千人隊再轄2個512人縱隊,每個縱隊仍然轄2個256人方陣營。
再往後的繼業者戰爭中,各路軍閥根據自身需要或多或少都對編制有所調整,比如安提柯這裡就是4096人的戰團,下轄4個1024人的分隊,再下轄4個256人的方陣營。
但無論編制如何變遷,方陣營仍然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是256人。
這是因為256人的方陣營下轄16個16人的縱列,剛好排成16x16的方陣,而這個方陣自始至終都是馬其頓人最基礎的戰術單位。
皮洛士跟在後方的騎兵佇列中,拿著千里鏡左右觀望。
安提柯軍的10個戰團沿著畫好的白灰線相繼到位,總計4萬方陣兵,160個方陣營已經排列成他們最拿手的陣形,一字排開共同組成綿延的陣列,每一排都有2560人,戰線的展開足有10個斯塔德之遠。
古希臘人認為1個斯塔德的距離就是有效視距的極限,而安提柯軍每個斯塔德的陣線也正好由一個戰團管轄,因為即使排成16排,一個戰團最多也只能指揮四千人的兵力。
而按現在整個戰線的長度,就算拿著千里鏡,只有地形稍有起伏就看不到人,只有旗幟和高高的如林般密集的薩里沙長矛勉強供識別。
說起來這還是皮洛士第一次見識最正宗的馬其頓方陣對決。
他曾經覺得16層的馬其頓方陣太過浪費人力,但在眼下漫長到望不到頭的戰線面前,他甚至覺得16層太過於單薄。
正宗的馬其頓方陣不但會排成16排的超厚陣列,而且其中的軍官度也很高:
每個方陣營由16個縱列組成,每一列的16人中都從前到後有列長、四分列長、半列長、四分列長、列尾長五個士官均勻分佈。
而整個方陣營256人中有1個營長、2個序列隊長、4個四列隊長、8個二列隊長、16個列長、16個半列長、16個列尾長、32個四分列長,總共95人,佔整個小方陣比例接近五分之二!
可能有人要問,軍官也算方陣兵嗎?
沒錯的,每個方陣營中,營長及以下的軍官都得進方陣,他們都是方陣兵的一員;不用進方陣的只有文書官、先鋒官、後衛官、訊號官、號手等——現在又加了個旗手——寥寥幾個打雜人員。
這不但是因為軍官們要按希臘的軍事傳統和士兵同舟共濟,更重要的是隻有軍官才能負擔得起金屬的胸甲,而且往往是官越大甲越好,所以方陣中非得他們在不可,所以他們不但得下方陣,而且得在第一排!而且誰官大誰往前站!
而每個小方陣最右側的那個縱列是軍官最多的,從前往後依次是營長、序列隊長、四列隊長、雙列隊長、列長、四分列長、半列長、四分列長、列尾長,所以這一列中真正的大頭兵只有七個人……
兩列綿延的槍林逐漸接近,對面的方陣戰線和這邊差不多長。
雙方隔著6、7個斯塔德的距離逐漸停步,開始調整戰線。
得益於幾個月來頻繁發生在兩軍之間的人力資源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