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為活搶米麵 定計堵民路,宿莽草,南明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是一年不如一年,怨氣都撼動了老天爺,所以這一年不止是華陽縣,周邊其他的,全國大多數地方的麥苗,蜀黍被那大雪打的七七八八,你不要指望還有上繳的了,自己得過不的過都是兩個字但是那做官的那管你百姓死活,只管他每年必須要像朝廷交下的糧食,不論甚麼辦法,總是要擠一點血出來的。
還沒到秋收的季節,那各地的百姓也和華陽縣的莊家百姓一樣,眼尖的知道今年這收成是無望了,把家底翻出來,借朋友借四鄰,去買那街上的米麵回來存在倉庫裡,準備過冬年節,一時間那城裡的米麵銷路好的不信,一家去買,那看的也去買,越說越玄乎,最後弄得大家都去買,把那米麵從二十個錢一斗漲到三十一斗,最後還有漲到五十一斗的,後面不用斗量了,乾脆改為更小的升,賣更貴的錢,一天一價,就差把百姓的骨頭拆開賣了,那賣米賣面的大小鋪面都賺了個肥實,那司農的蜀官,聯合地方官一起,看著幾年不對勁兒,先把自己家的穀倉堆滿,那富豪家庭家下的餘糧可夠一家幾十張嘴,吃個幾年不成問題,他還是要加入與百姓搶奪糧食的戰隊,各地官員又把米麵控制了量,每家每戶按人頭計算,只准少買,不準多買,私自漲價,多餘的錢和糧食都進了自己的腰包,這劉知縣與劉樂天更是想了一個古今的奇招,來控制這些百姓買米買面。
那華陽縣劉知縣的上林也免不了是搶米,搶面的,把本地的米糧都搶完了,那些大米糧商販不倫走水路,陸路也要在運點糧食來發這老天爺與他們降下的大財,想是求祖宗保佑過的,那米麵放在以前的時候,百姓安樂,風調雨順,賦稅少,除了交點糧食,每家每戶一個人交幾個錢的人頭稅之外,耳邊從沒聽見過甚麼道路費,河渠費,等等,那家裡的米糧都吃不完,哪裡再去買你鋪子裡的糧食,所以那好的時節,做著米麵行當的算不得是個大生意,到了這幾年越發的壯實起來,那囷裡堆了幾年幾年打的陳米,陳糧盡數拿出來賺的興高采烈,也不想那全國大多數都是如此的缺糧,不管你走甚水路,陸路都是一樣的,連那專產稻米的魚米之鄉也是不多的,每次只得拉個十幾二十石回來,所以也就越來越貴,劉知縣看那上林鎮的人搶米搶面,恨自己怎的沒有做個這個行當,也好大賺一筆,家裡的米麵都盈倉了,吃個十幾年也是吃不完的,他又不願拿出來賣些,以防個萬一,盡是看著那米麵鋪子眼紅了,劉樂天到,爺兒你是這個地界甚麼人,那賣米賣面的怎樣賣,那買米買面的怎樣買不都是你說了算哩,在這裡幹看著眼紅作甚,咱們自己想法子哩,既得了銀子,又控制了這局面,那皇帝老子派下來巡視的監視官,看見了不得寫封褒獎信,說在爺兒治理的好百姓,這華陽縣是個頂大頂好的縣,爺兒該考滿的時節,託了京裡的關係一當就是十幾二十年,才來的時節一直都是風調雨順的,哪裡出過這些事情,若咱們把這局面控制下去,萬一巡視官兒遇見,把咱爺兒舉薦個知府噹噹也不一定哩,咱這縣太爺芝麻官做了幾十年,做不膩哩,劉知縣道,這腿兒長在別人身上,沒得是他想往哪裡跑就往哪裡跑哩,那買米買面的人家沒犯甚錯,怎的把人家鋪面封了哩,再說這城裡米麵鋪子盡數多了,沒得都封了,那封鋪子的藉口也只能封個一兩家哩,我們怎的在這上面插上一腳哩,劉樂天道,這就是你的淺薄了哩,爺兒,哪叫你封人家哩,那米麵鋪封了,咱爺兒倆怎的賺錢,你要巴不得咱這上林家家都開成米麵鋪哩,你是這一縣之父母,又甚事情你說了算,你的話就是這的聖旨,你定的條款那就是要執行哩,劉知縣道,我兒又有甚妙計,說與為父聽聽,劉樂天把他妙計說與劉知縣,那劉知縣就像那廟裡的木魚一般,被劉樂天敲的啵啵啵直響,只是不住的點頭稱讚。
第二日,劉知縣發榜,白紙藍邊,男的,少的,高的,婦女,胖的都來看佈告,只見那告示上寫的是:為維護邦縣秩序,穩定持平事物定價,因天子之恩報效朝廷,今百姓愚信以至於哄搶米麵,導致一物看漲,物物看漲,先是米麵價格高似珠玉,再是柴火價格高於貴木,以此下去,不利於民生,且不知今秋收穫如何,何至於如此,如有天災朝廷自會賑災放糧,現為避免哄抬物價,決定如下:本縣大小米鋪共計三十二家,從明日起暫停米麵各種粢物的售賣,由衙門統一規劃後再進行售賣,各路民眾無需擔心,不出兩天,衙門定會從新售賣,關乎民生大事,為朝廷排憂解難,以上人員如有不遵守即刻打下牢獄。那那些無錢買米麵的,和還沒搶到米麵的,或者是嫌棄搶的少了的人,都擔心是否著朝廷或者劉知縣要獨吞這些米麵,不讓這老百姓買了哩,那些人哪裡知道這又權又勢的人心不說家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