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李卓怒噴大慶,大慶逍遙貴公子,十三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龐,你可真會替朝廷甩鍋,還天災,依我看就是人禍。
去年的淮河水災的確十分兇猛,但爆發之前那一帶就已經暴雨延綿,難道當地官府,預料不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當地的司水監是幹什麼吃的?無非就是不想管,反正水災沖垮的又不是他的房屋,淹死的又不是他家人。
至於你說的賑災糧食,呵呵,如果真的都到了百姓手中,還會餓死那麼多人?餓殍遍地?
還有老百姓死了,他們的田就該由朝廷重新分配更加可笑,這些人死不死,還不是都是衙門說了算嗎?
你說你叫張三,我就說你叫李四,這田不是你的,你能怎麼樣?
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而當今朝廷最大的錯誤,便是重文抑武。
放眼看看,如今的大慶武官都沒落成什麼樣子了,這樣的軍隊,還有幾分當年太祖打天下的赤帶軍氣勢?
可胡奴自從被趕回北方草原,他們可是痛定思痛,且這些遊牧民族本就驍勇善戰,此消彼長。
在享受過我中原的富庶之後,怎會甘心長期生活在那貧瘠的草原之地,總有一天他們還會席捲重來。
而南方的蠻族小國,對大慶同樣有覬覦之心,一旦他們對大慶發起戰爭,大慶只怕連個掛帥之人都找不到。
如此愚蠢的國策,如此汙濁的官場,如此短視的皇帝,我為什麼要去給他效勞?”
李卓說著說著,不免有些上頭,一轉眼,見龐振的臉色十分難看,搖了搖頭不再多言。
他雖然不知龐振曾經是什麼人,但就憑他的談吐學識,還有朋友在朝廷中當官,肯定也非一般人物。
在他們這些人心中,目前的大慶就是完美的,尤其是文人心目中更是如此。
覺著那些只知打打殺殺的武夫,與他們相比就是差了一截,地位低下也是應當的。
“子鋒,大慶在你心目中,當真有這麼差?”
龐振的眉頭擰成了麻花,並未臉紅脖子粗的李卓激烈爭辯,但看的出心情很低落。
“老龐,我剛才的言語或許嚴重了一些,但事實情況就是如此,朝廷的政治風氣若是不能徹底扭轉過來,再過些年月。
邊關就會徹底廢弛,將卒也沒有了戍邊的心思,到那時,這看似繁華昌盛的的大慶,又該由誰去守護呢?”
李卓說著話,水面上的魚漂動了,他立馬起竿,一條手掌大小的鯽魚便釣了上來。
高興的他哈哈大笑。
龐振對此毫無反應,甚至是心思已經完全不在釣魚上面了,腦海中不停思考李卓剛才的話。
“子鋒,重文輕武真的有你說的這麼嚴重?”
李卓看著他咧嘴一笑。
“我方才所言不過是自己的觀點而已,至於是否真會如此誰又知道呢?”
李卓雖然是這麼說,心中卻不是這麼想。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宋朝,當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撿到了一個天下。
正因如此,他對武將有著天然的忌憚,宋朝建立後便採用重文抑武的國策。
且後面的宋朝皇帝也都有樣學樣,甚至壓的更狠,結果怎麼樣?
所謂的文人風骨,便是在金人鐵蹄來臨之時,勸皇帝南下偏安?將北方無數子民百姓,送給金人做豬做狗?
又或者是堂堂邊關大將,想要做成一件小事,都要處處求著文官,明明這些讀書人什麼都還不懂,偏要他們來指揮軍隊打仗。
徽欽二宗被擄走的靖康之恥,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的扼腕嘆息,歸根結底,都是南宋太過重文抑武。
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沉浸在繁華盛世的幻想之中。
卻不知,若沒有強大的武力保護,所有的一切最後都會為他人做嫁衣。
這大慶眼下就與宋朝很類似,或者說正在朝這方面發展。
“老龐,你認識徐孝同此人嗎?”
李卓不想再繼續聊這個話題了,用胳膊肘碰了下龐振,突然來了句。
“徐孝同?你怎麼突然想起來問他了?”
龐振愣了下,神色有些古怪。
李卓有些鬱悶。
“他是大名鼎鼎的關山書院院長,就在玲瓏詩會舉辦的前一天,也不知怎麼的,突然和林州知府來到了張家。
還指名道姓的要見我,張老太公偏說是我得罪他了,可我壓根沒見過對方,又怎麼會招惹他,實在古怪的很。”
玲瓏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