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南北特區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章 南北特區,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你們擔心如何確保地方忠於中央。”
“第二,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你們就該擔心,如何招募足夠的兵源,自願加入大宋生產建設兵團。”
蘇軾一聽,寧野幾乎把他心中的擔憂預判得一清二楚,心中對寧野的佩服更加濃厚了。
若非寧野不可能去大宋做官,蘇軾都恨不得舉薦寧野擔當大宋的平章軍國重事。這個職位可比宰相還要高,多由元老重臣擔任,按寧野的年齡,若他是宋人,十之八九不可能這麼年輕就被授予如此重職。
但是,蘇軾覺得,放眼整個大宋,論詩詞歌賦,寧野或許排不上號,但論治國之才,寧野無人能及。
也就是寧野不知道蘇軾的想法,否則定要羞得沒臉見人。
他哪有什麼治國之才啊,不過是汲取後人經驗之大成,拾人牙慧而已。
見三人不約而同點頭,寧野便知道,自己判斷沒錯。
“第一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但要掌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平衡,確實有難度,需要有大智慧以及縱觀全域性的能力。”
寧野建議,在宋朝北方邊境設立“大宋生產建設兵團”的軍事化屯墾組織時,為了確保其忠於中央、避免重蹈唐代藩鎮割據覆轍,可以從多個維度構建約束體系。
首先,在組織架構上,實現中央直管,強化大宋發改司對軍隊與經濟的絕對領導。
具體來說,兵團將領由樞密院直接任命,任期不得超過5年,且軍政分離,不得兼任地方行政職務。
其次,經濟上,依賴性與開發性雙重控制。
一方面,錢糧由中央直撥,兵團軍餉、農具、種子由大宋發改司直接調配,禁止截留地方賦稅或自設榷場。
“這個其實挺好辦的,特區就主要播種後世帶過去的高產糧食作物就好,反正種子只有你們能帶回大宋,怎麼分配,都是大宋發改司說了算。”
寧野對此很有信心。
另一方面,北境特區的戰略資源統配。
寧野還建議,北宋其實也可以搞搞央企,由朝廷出資成立中央直屬官商,專門負責開採石油(這一名稱由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正式提出)、礦產等資源。
上述戰略資源,兵團必須與大宋央企合作,無權自主處置。
人員結構上,為了防止地方形成派系,要在全國招募移民,並且進行幹部(將領)輪換。
然後再嵌入國家認同和忠於大宋忠於人民的思想洗禮,並配套相應的監察機制。
“透過上述組合拳,想必能很大程度上保證地方生產建設兵團忠誠度的問題。”
蘇軾、劉據和扶蘇還能說什麼,除了一個勁兒點頭,大部時間都在消化寧野講的內容。
“寧校長果然有高論,此法不僅可行,而且全面,”蘇軾頓了頓,將記滿筆記的那頁翻頁,然後又問道,“只是,不知如何招募兵源呢?另外,流民都遷到南方的特區了,北邊的特區怎麼施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放心,方案早就準備好了。”
寧野拍了拍胸脯,繼續開始他的變法大計的講解。
宋朝本來就有屯田的,資料顯示,北宋邊境屯田規模較大,但效率低下。《宋史》記載,陝西路屯田“歲入不充”,因管理僵化、士兵積極性不足。若改革分配製度,釋放土地潛力,實際可利用土地可能遠超賬面資料。
“第一招就是免稅。”
“免稅?”
“沒錯,反正官田是朝廷的,朝廷可以將官田承包給軍戶,明確‘十年免稅,二十年內不收回’的政策,併發放二十年期限的地契,增強軍戶的信心。”
“軍戶倒是不錯,反正都有生產建設兵團了,家眷可以隨行。”
扶蘇說。
“沒錯,不要為了屯田而招人,而要為了留人而屯田。讓那些地方,真正成為華夏子民的家,人民為了保家衛國,才有更強的決心主動加強國防。”
“原來這裡面還有大文章啊。”
劉據越聽越覺得歎為觀止。
“還沒說完呢,第二招呢,就直接拿我們後世的經驗用就行了,在大宋南北特區,皆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要交夠國家(朝廷)的、留足集體(生產建設兵團)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比例嘛,因為免稅,前十年國家的可以不交,集體和自己的可以三七分配。雖說國家的不交,但因為生產建設兵團也歸中央直管,實際上,這30%也是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