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田間談話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章 田間談話,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那之後,不願意被抓去做苦力的村民,逃的逃,走的走,以至於這裡本有上千畝良田,最終卻收成慘淡。
趙頊知道後一怒之下,下令徹查,這才揭曉真相,又派人發放撫卹,召集村民回來,願意回來的,不僅可以領回自家的田地,還可以報名來試驗田幹活,雖然要投什麼簡歷篩選,但待遇很不錯。
聖旨既下,有不少村民終於在短暫的觀望後,慢慢遷回來了。
官田裡,趙頊、蘇轍還有王安石,正帶著精挑細選的大宋發改司“少年干將”(指在官場上資歷不深的年輕屬官),親力親為地將蘇軾等人上次帶回的高產糧食作物種子,逐一種下。
為了驗證不同的作物,在大宋產量如何,上千畝良田被劃分成了土豆、玉米、水稻、紅薯幾大田區。
寧野之前自作主張,幫他們每個糧食作物的種子都買了一點。
因此,到底主推哪個作物,還要等試驗結果出來。
“蘇愛卿,你說,這麼好的良田被趙庶人(趙世哲伏法前被廢為庶人)霸佔,豈不可惜,”趙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真不知,我大宋還有多少田地,本應有更好的收成,卻浪費在似趙庶人這等大地主手裡。”
趙頊之前在學校藏書閣,讀過後世改革開放的經驗。
自然也知道“大地主”“小資”之類的時髦詞彙。
回來後,憑藉著蘇軾的過目不忘之能,趙頊和蘇軾合力,將他們在藏書閣看過的後世改革經驗,逐一默寫成文,加上寧野的諸多建議,一起構成了大宋發改司如今的指導綱領。
“官家所言甚是。”
蘇轍剛剛將一塊種薯埋入田壟之中,直起身子。
“不過,聽官家說,後世已無地主,更無皇帝,臣覺得,這地主或可不要,但我大宋豈能沒有官家?”
“哈哈哈,”趙頊聞言大笑,“難怪蘇愛卿未來能位列宰執呢。”
“臣慚愧。”
蘇轍從他哥蘇軾那裡,自然也知道了一些兄弟倆未來命運的事。
這可把蘇轍嚇得不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