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沒人比蘇東坡更懂吃貨,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開封府,近郊。

北宋,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

一個青年人騎著高頭大馬,徐徐走在官道上。

青年面頰清癯,雖因趕路略顯疲憊,眼睛卻是炯炯有神,內穿墨藍直裰,外面披了白色氅衣,頭上則包著綸巾,渾身上下散發著超然物外的豁達。

離青年不遠,還有一個騎馬少年,似是書童,馬背馱著行囊,跟在青年身後緩緩而行。

“高俅,快來看,咱們回來汴京了。”

青年“籲”了一聲,勒住韁繩。

那叫高俅的少年書童急忙用雙腿夾了夾馬腹,來到青年身邊。

“先生,一轉眼,您去杭州任通判已滿三載,此番回京述職,想必官家定會將您留京任用。”

被少年書童稱為先生的,正是名動天下的三蘇之一,蘇軾。

此時,蘇軾還沒有被貶黃州,六年後(1080年)他才會開始自稱“東坡居士”。

而眼下這位尚不起眼的小書童,乃是歷史上因善蹴鞠獲寵於宋徽宗趙佶的高太尉,也因為是《水滸傳》中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廣為人知。

不過,此時的高俅,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還是蘇軾的小史(小秘書一類的角色)。

高俅原本是東京開封府的破落戶,因事遭發配,後逢大赦回到東京,機緣巧合下,進入蘇軾府邸,後來被蘇軾舉薦給駙馬都尉王詵,透過王詵得以結識端王趙佶,從此依附端王,平步青雲。

熙寧七年春,天大旱,久不雨。

蘇軾在杭州治旱,開溝渠,築堤壩,引西湖水灌溉農田,成績斐然,又開倉放糧,救了不少災民。

此番杭州通判任滿,蘇軾是來回京述職的。

聽到高俅說官家會留他在京,蘇軾苦笑著搖頭,內心並未升起多少波瀾。

自熙寧二年,王安石開展變法以來,朝廷上下迅速形成新舊兩黨。

蘇軾是既不贊成舊黨因循守舊、裹足不前,也不贊成新黨貪功冒進、急於求成。

結果就是,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都沒有蘇軾容身之處。

蘇軾也樂得不朋不黨,自成一派。

他不是沒有向官家陳述過自己的主張。

相反,蘇軾先後作《上皇帝書》、《再上皇帝書》,表達對新法的反對。

蘇軾的主張,更傾向於徐徐浸潤,而非大刀闊斧。在蘇軾看來,國家如久病體弱之人,只能逐步調理,決不可施以悍藥毒石。

顯然,他的這番論調,兩邊都不討好。

舊黨要不變,新黨要速變,而蘇軾的漸變被夾在中間,這讓很多人都認為蘇軾想當牆頭草,沒有定心。

君子無定心,與草芥何異?

北宋官家趙頊,彼時剛親政,正是年輕氣盛之際。蘇軾徐徐圖之的思想,自然無法滿足皇帝中興大宋的迫切願望。

熙寧二年,王安石準備改科舉、辦學校,蘇軾堅決反對,並寫下《議學校貢舉狀》,這讓王安石大為惱火。

熙寧四年,因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蘇軾遭到御史謝景溫彈劾過失,自請出京,被授為杭州通判,一走就是三年。

按照原本的歷史,今年秋,蘇軾將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

不過,系統的到來,讓這個世界原本的時間線開始發生變化。

蘇軾正要往汴京而去,忽聞腦海中有一怪聲響起,那聲音自稱是什麼古人招聘系統,特聘他前往九百五十年後的後世,擔任一所學校的大廚老師。

被宋仁宗稱讚為宰相之才的蘇軾,驚詫之下,差點笑“死”。

因為系統告訴他,在後人眼裡,沒人比蘇東坡更懂吃貨。

蘇軾心道,這蘇東坡又是什麼人物,和他一個姓也就罷了,竟然比他還愛吃。蘇軾正要不服,沒想到,系統又說了,他就是未來世人口中的蘇東坡。

得知另外幾位將要一同前往後世的人之後,蘇軾神色肅然。

來不及對高俅再多說什麼,蘇軾當即策馬揚鞭,往繁華的東京疾馳而去。

------

同一時間。

汴京。大宋皇城,垂拱殿。

陽光透過宮殿偌大的窗戶,在空曠的大殿地面上投射下一片斑駁的光影。

坐在龍椅上的年輕人,名叫趙頊,正是大宋第六位皇帝,也即當今官家。

自從十九歲登基親政,八年來,趙頊一日不敢懈怠。

每天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負卿卿

兆七

玩家都以為路人他是滅世Boss

Cayer

未來法師

采苓

假公主重生後成了真貴妃

聽蟬聲

全星際最後的金龍

貓不虎

我真的只是個醫療兵

牧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