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朱允炆的抉擇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章 朱允炆的抉擇,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
明朝,應天府(今南京)。
乾清宮外,雪樹銀花,整個世界都是一片銀裝素裹。
乾清宮裡,內侍太監小心侍弄著唯一的一盆火爐,因今歲白災肆虐,朱允炆下令削減宮中用度,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你先下去吧。”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看著齊泰、黃子澄遞交上來再次請求立刻削藩的摺子。
“喏。”
內侍弓著身子,彎腰低頭後退,緩緩出了乾清宮。
原本冷清的乾清宮,這下更加顯得冷清。
“陛下。”
方孝孺今日受詔進宮,見朱允炆眉頭緊鎖,便知他還在煩惱那本記載未來歷史之書的事。
“陛下可是在憂慮,燕王真的會如這本《明史》所載,將於今年七月,在北平起兵造反?”
“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朱允炆苦笑著搖搖頭,“朕憂慮又有何用?只是苦了先生,為了朕,歷史上被四叔誅了十族。”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佔南京之後,多數的文武百官見風轉舵。
唯獨方孝孺拒不投降。
姚廣孝曾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即位需要草擬詔書,便召方孝孺進宮,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勸說:“先生不要自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成王何在?”方孝孺問。
“他已自焚而死。”朱棣答。
“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方孝孺又問。
“他尚年幼,國賴長君,需要有能力的大人來治理。”
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弟?”
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強壓怒火:“此乃朕的家事!”
朱棣命人備好筆墨紙硯,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
“你就不怕被滅九族?”
“便是誅十族又如何!”
朱棣聞言大怒,將其投入大牢,隨後誅其十族。(注: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歷史上存在爭議,目前尚無確鑿定論,不同史料記載不同。本小說不是真實歷史,讀者可自行分辨。)
雖然距離史書記載的這件事,還有大約四年時間。
但朱允炆卻隱隱感覺,已行之事後必再行,如果他不做出不同於歷史的抉擇,那麼歷史就會再次重演。
“陛下!”
方孝孺下跪,一臉嚴肅地拱手說道:“莫說此事尚未發生,即便未來果真如此,臣亦九死無悔。只是遺憾,未能幫助陛下達成盛世之治。”
“先生,朕既知曉未來,就絕不會讓先生陷入此種境地。更何況,比起削藩,如今朕已眼界大開,所思所慮早已超越以往。”
朱允炆從後世得知的,可不只是大明的未來,還有所謂的全球化。
他已經知道,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朱棣不造反,用寧野的話說,封建王朝到了大明,也快接近頂峰了,接下來,就是一路的下坡,直到大明被滿清取代,而後,滿清也難逃歷史週期律。
可這些個中內幕,方孝孺此時並不知情。
他還以為,朱允炆是在擔心朱棣果真會如史書記載的那般,起兵造反,奪了皇位。
“陛下,何不召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問策?”
此次去後世一事,朱允炆回來後,只告訴了方孝孺一個人。
就連那本寧野幫忙彩印帶回來的《明史》,在大明,當此之時,也只有朱允炆和方孝孺看過。
方孝孺見朱允炆嘆了口氣並未回答,急忙說道:“陛下可是在怪罪齊黃二人誤國?陛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太常寺卿判斷有誤,可以終為始來看,齊尚書的建議幾無差錯啊。更何況,他二人對陛下皆是忠心耿耿。”
“朕豈會怪罪旁人。”
朱允炆搖了搖頭,拿起那本《明史》,翻到建文朝,看著上面的文字,朱允炆已不覺得刺眼,反而心中滿是羞愧。
他覺得,他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
只是,這局棋,他的對手太強大了。
“那陛下為何不告知他們?”
“唉,罷了,告訴先生也無妨,朕是怕他二人看到史書,將靖難之役的失敗,全部歸咎於自己,羞愧難當之下,焉知不會做出輕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