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兩百畝左右,以我和牛兄的家鄉為例,一個成年男子大約也就能耕作三四十畝地而已,兩百畝的話,最起碼也需要五、六個壯年勞力,這還不算配合勞作的老人、婦女和稚子。”
“沒錯。確實如此。”
蘇軾考察過地方,對此也是有經驗的,他當即點頭同意。
歷史上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期間,就曾種地,他在《與章子厚》中說:“僕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不過,咱們這兒的蘇軾還沒經歷烏臺詩案,其命運線或許也早已因為穿越而改變。
北宋水利學家郟亶所著的《吳中水利書》中對種地規模一事也有明確記載:“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
因此,多番對比下,隆三的描述大致準確。
唐宋小農,以一般農戶2個壯年勞力,再配合老人、婦女、兒童勞力,50畝上下的土地,基本就是一戶小農最佳經營規模。
“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古代,種地需要那麼多人,收割同樣如此。剛才大家也看到了,那麼大一塊地,在我們現代也就兩個人在負責收割,收割的機器叫收割機。”
“收割機?”
這個名字倒是很好理解,不需要寧野再做解釋。
“這種收割機,正常作業,每小時也就是半個時辰,大約能收割8到15畝地,以每小時10畝來計算,2個人,20小時就能收完。”
“啊?”
劉據雖然沒正兒八經種過地,但明顯也被這速度給驚到了。
“那豈不是說,2個人,收割200畝地,透過收割機,最多也就兩天的功夫?”
“對,如果是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或者輪式聯合收割機,效率還能再提高,一天不到都有可能。”
寧野查了一下常見收割機型別及收割效率,補充說道。
“厲害,後人真是太厲害了。”
張世傑忍不住拍手叫好。
趙頊彷彿明白了寧野的意思,“寧弟,你的意思是,透過科學技術,可以大大提升種植和收割的效率,從而在短時間內種植更多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沒錯,有了現代科技,種植階段,我們就可以用拖拉機翻耕、整地,不僅節省人力,而且加快速度,一天能完成的耕地面積,是古代的數十倍甚至更多。”
“我們還可以用播種機提升播種效率,甚至是用無人機播種和測繪,更科學地進行種植規劃。”
“灌溉階段,噴灌裝置和滴灌裝置,可以實現精細化的灌溉。”
“收割階段,剛才有提到,有聯合收割機、割曬機,收割效率大大提升,能確保糧食及時歸倉,減少天氣因素造成的損失。”
“這還只是效率方面,產量方面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我先問一下來自宋朝的諸位,你們那兒水稻畝產多少?”
新宋君臣由於南宋末年情況特殊,打仗較多,對具體的農活他們其實關注並不怎麼多,基本插不上什麼話。
秦漢因為生產力過於低下,再加上扶蘇、劉據都沒怎麼種過地,也不好意思發言。
這話題,最終還是落到了北宋君臣身上。
“朕記得看過一封奏報,江南地區,水稻畝產大約在2石至3石之間。”
“嗯,不錯。”
寧野笑了笑。
“那你知道,我們現在的雜交水稻,畝產是多少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