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們早就沒有皇帝了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我們早就沒有皇帝了,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民戰爭是什麼?
這大概是封建王朝的帝王將相們很難理解的。
官僚階層,其實是個很矛盾的集合體。一方面,他們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這群士大夫階層又自詡為牧民者,害怕甚至否認人民的力量,因此又有所謂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很典型的例子,宋朝就有現成的。
北宋時,宋神宗變法,有一次,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也就是說,在這群高高在上的牧民者看來,皇帝是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是與普通老百姓共天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想要發揮人民的力量,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但寧野之所以還是對趙昺等人提出這個辦法,原因也在於,在寧野看來,和古代大一統朝代對比,或許宋朝武力值差點意思,但是在商品經濟、文化思想乃至科學技術都取得極高成就的宋朝,普通老百姓日子過得還是相對可以的。
不然,何以解釋宋朝在如此多外患的情況下,不僅能維持三百多年國祚,乃漢以來最久,還熬死了遼、西夏,連猖狂一時的金人也在宋朝前面被滅?
中國老百姓其實忍耐力超強,但凡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就不太願意搞事情。
無奈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看不到這一點,總覺得可以依靠愚民之術一直統治下去,殊不知,如此一來,也就難以跳出歷史週期律。
“何為人民戰爭?”
趙昺不太理解,在他看來,愚民黔首豈能知事之曲折,只知道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已。
某種程度上,人民戰爭的確也有先決條件,那就是國家要有相對統一的凝聚力。
這個凝聚力,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那就是傳承千年不絕的華夏文明。
“人民戰爭,就是爭取、依靠大宋千萬百姓之力來抗敵。讓百姓們知道,家國一體,救大國就是救小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寧野想了想說道。
“話雖如此,可百姓們不明事理,又該如何動員?”
陸秀夫問道。
“很簡單,你覺得百姓們不明事理,說明你和百姓們沒有真正站在一起。你不跟他們站在一起,只想著利用他們,人家憑什麼要被你利用?”
陸秀夫嘴巴微張,似乎是想反駁,但似乎又找不出來什麼強有力的措辭。
“說白了,”
寧野繼續發力,“你們對百姓不真心,對百姓不夠好,百姓們就會覺得,誰做皇帝都無所謂。反正大宋是與士大夫共天下,他們憑什麼要幫你們,幫大宋?大宋給了他們什麼?”
張世傑覺得寧野這話很“反動”,現代人覺得習以為常的事,在古代看來卻是典型的無君無父思想。
冉氏兄弟因為常年接觸底層,寧野的話,其實還挺戳中他們的。
只不過,這和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他們雖然心裡認同寧野,卻不敢說出來。
“那麼,”趙昺開口了,“敢問校長,七百年後,皇帝是和百姓共天下麼?”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著實問得很有水平。
讓寧野出乎意料的是,問他這個問題的竟然是一個年僅八歲的孩子。
為什麼呢?
因為就連扶蘇、劉據、霍去病這些已經來了現代一段時間的人,竟然好像集體失憶一樣,也有可能是他們之前被各自的瑣事纏身無暇思考後世,總之,他們完全沒有觸及到這一層。
“現代麼?”寧野笑了笑,“我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沒有皇帝了。”
什麼,沒有皇帝?
眾人俱是大驚失色,沒有皇帝,這天下豈不亂套了?
“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中國第一個皇帝的兒子,扶蘇,終於插嘴了,“校長此言當真?”
“我有必要騙你們麼?國不可一日無君,這話本來就是站在統治階級也就是皇室貴族的立場上說的,不是站在老百姓立場上說的。”
寧野抿了一口茶。
“事實上,沒有皇帝,我們一樣發展得很好,甚至在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時間,就從被列強欺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展成為如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不足,目前也還在實現復興的路上,沒辦法,近幾百年欠的功課太多了。”
寧野的話,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