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理想不可棄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理想不可棄,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頊和蘇軾來了以後,在藏書閣光顧著看史書了。
北宋君臣來到現代統共也沒幾天,時間有限,自然沒有多餘的精力注意別的,看到寧野手中的報紙,當即好奇,人手一份翻閱起來。
他們越看越覺得,這全國發行報紙的想法很新奇,而且是在大宋馬上就可以做的事。
“雖然在我們現代,報紙慢慢不流行了,大家現在都習慣上網。但放在九百年前,這可是解放思想、佔領輿論高地的大殺器!”
“廢話不多說,我的建議是,由趙哥你本人出錢,辦一份《大宋新聞報》。”
“和民間印刷書坊合作也好,還是你們官方辦一箇中央印刷局也罷,總之,要全國發行。”
“你們肯定擔心印刷效率的問題,一會兒幫你們列印改良印刷術的資料帶回去,你們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至於報紙的內容,初期可以主要分幾大模組,一塊是介紹變法的,刊登官方的法令和權威解讀,直接抹掉地方胡亂解釋新法的空間。另外一塊,可以刊登一些故事,介紹歷史上有名的變法,比如秦國重用商鞅變法,實現富國強兵。前者曉之以理,後者動之以情。”
內容方面大家倒覺得沒問題,但一聽到全國發行,蘇軾倒吸一口涼氣。
這可是個大手筆啊。
普天之下,估計也就只有趙頊或者那些富可敵國的商賈鉅富有足夠的財力做這事了,不過,趙頊真的捨得從內藏庫拿錢出來嗎?
皇家,其實是有自己的錢袋子的。
大宋因為沒有收復燕雲,被後世網友嘲諷再三。
但是,首先,燕雲十六州並非宋朝弄丟的,而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在五代時期割讓給契丹的,其次,北宋有一個專門貯存財富的封樁庫(內藏庫的前身),據說就是以備收復燕雲十六州等不時之需的。
歷史上,趙頊因憤恨契丹的強硬態度,有收復幽燕地區的志向,因此仿封樁庫之制建立了元豐庫。
“辦《大宋新聞報》,朕理解了,此策甚好,可為何要全國發行呢?”
果然,一聽到要自己出錢,趙頊格外關心。
“報紙只有全國發行,才能起到輿論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只有讓老百姓知道朝廷對於變法的權威解讀,才能解決‘皇權不下鄉’帶來的新法落地難。”
就在趙頊和蘇軾思考“皇權不下鄉”為何能被後人概括得如此精煉時,隆三和牛富貴兩位御廚竊竊私語後,似乎也有話說。
“寧校長,我們有一個問題。”
兩人難得主動發言,寧野很感興趣他們會說什麼,當即讓他們發表意見。
“普通百姓,如我們二人,有很多人並不識字,報紙啥的,即便人人都有,也並非人人能讀,屆時,還不是那些地方鄉紳說什麼就是什麼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寧野當即鼓掌。
別看隆三和牛富貴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可他們來自底層,最懂百姓的困擾,他們的經驗反而比那些高高在上計程車大夫,更貼合實際,因此能問出真問題好問題來。
不過,這個問題,早有思考的寧野自然也有對策。
新聞業被汙名化,其實大約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寧野雖然在大學時學的是歷史專業,但正所謂文史不分家,他也常常選修旁聽一些新聞傳播類的課程。
因此,在寧野心中,真正的新聞人乃至文科人,絕不是某些網紅大V嘴裡的所謂“舔”人的專業。
相反,如果回望歷史,中國近代史上的辦報運動對於中國人的思想啟蒙和變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有識之士透過辦報來傳播資訊、開啟民智、宣傳變法圖強等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
任何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稍有了解的人,或許都能說得出幾個有名的大報以及新聞從業者。
在寧野看來,新聞業被汙名化,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方面,自媒體的興起,導致傳播去中心化,話語權的擴散必然帶來專業性下降的問題。
一些所謂的自媒體人以及傳播平臺,為了博眼球無所不用其極,消解了新聞的嚴肅性,部分假新聞甚至對新聞的真實性也構成挑戰。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式微,也讓一批有專業訓練、職業操守和新聞理想的人才出現斷層。
至於部分背離正道的人,寧野從沒覺得他們是真正懷有理想的新聞人,因此不提也罷。
但這種情況,至少在北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