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章 北平的深冬,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一個大明。

北平。

距離南京應天府皇宮大約三千里外的燕王府,院子裡的臘梅正在迎寒獨自開,若有若無的花香,順著凜冽的寒風,鑽入了書房裡一箇中年人的鼻子裡。

這個身著華服的中年不是別人,正是已經39歲的燕王朱棣。

近來京中傳來訊息,說皇帝不會滿足於廢黜周王朱橚就停止削藩。

姚廣孝也分析,這只是大規模削藩的開始。

“周王乃殿下之同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姚廣孝當時就一針見血地分析出了此舉背後的深意。

自從多年前與朱棣相識,姚廣孝就成為了燕王的重要謀士。

察覺到燕王不甘受制於人之後,姚廣孝更是積極為朱棣出謀劃策,不斷在背後推動朱棣起兵反抗朝廷的削藩政策。

這些年,朱棣並沒有坐以待斃。

他先是裝瘋以自保,同時暗中訓練死士,積聚力量。同時,朱棣還網羅了張玉、朱能等將領,訓練士兵,打造兵器,籌備物資與情報工作。

但是,對於要不要邁出最後一步,朱棣此前還是有些猶豫的。

畢竟,當今皇帝是他的侄子,是他大哥的兒子,也是他父親遺詔傳位的。

更何況,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造反成功的,自古以來,沒有成例。

“以下犯上,以叔逼侄,以藩王奪君位,恐失民心。”

朱棣不是滿腦子只有權力的人。

但他也的確十分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因此不願意束手就擒,畢竟,他還有很多理想想要實現。

若是大哥還在就好了,如果是他大哥朱標當皇帝,必不至於鬧到如今的地步。

姚廣孝聞言,遂勸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與平行世界年僅22歲的朱棣認識姚廣孝的歷史稍有不同。

在朱允炆的大明歷史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網羅天下高僧隨侍諸王,讓這些高僧在各地為馬皇后祈福。當時,道衍(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並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便要求隨朱棣前往北平。

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回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寓意“白”在“王”之上,實為“皇”。這表明姚廣孝年輕時就認為朱棣有當皇帝的潛質。

因此,姚廣孝口中的“天道”也是指朱棣有天子之相,以相面之說來激發朱棣的野心。

只要掌握了最高權力,民心等因素可以之後再慢慢經營。

李世民弒兄殺弟囚父,也不妨礙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代明君。

朱棣沒有想過要拿自己和唐太宗比,但是,他從年輕時候起,就一直有一個偉大的抱負,那就是親征漠北,徹底殲除那群時不時就侵擾大明邊境的韃子。

只是,這個想法,如今看來,是越來越難實現了。

新帝即位就掀起的這場浩浩蕩蕩的削藩行動,看起來避無可避。

南京那邊不僅削藩了周王朱橚,還在北平安插了官員對朱棣進行監視,不僅如此,朝廷還對藩王的軍事權力進行了諸多限制。

對此朱棣早有準備,暗中招募流民、訓練私人武裝,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燕王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表面上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

只等萬事俱備,再遇到一個合適的契機,就可以奪取北平,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只是,這一切行動,都因為一封密函的到來而改變。

“皇帝竟然暗中北上,聲稱要見殿下?”

朱棣收到朱允炆發來的密信後,迅速召來了姚廣孝。

不得不說,這個訊息,讓素來多謀善斷的姚廣孝,也著實吃了不小的一驚。

“正是,”朱棣走到窗前,伸出手接了一片雪花,“先生以為,那小子此舉何意?”

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在場。

“父王,”朱高煦不等姚廣孝說話,便先開了口,“依兒子看,這必是朱允炆的陰謀。”

“沒錯,”朱高燧點頭,“二哥所言極是。”

“世子有何想法?”

姚廣孝見三子中,唯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負卿卿

兆七

玩家都以為路人他是滅世Boss

Cayer

未來法師

采苓

假公主重生後成了真貴妃

聽蟬聲

全星際最後的金龍

貓不虎

我真的只是個醫療兵

牧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