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海外建國的待遇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章 海外建國的待遇,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棣,那是真能打。
說是李世民之後第二能打的皇帝,估計網友們想必應該大概或許也不會有太大意見。
如果有的話,那就網友開心就好。
因此,無論大明初期的靖難之役還會不會發生,朱棣都是一個值得好好發揮其歷史價值的大帥才。
尤其是在朱元璋來的時代,朱棣才22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時,這會兒他自己都滿腦子想著要親自率軍北征呢。
而且,看那世界地圖,無論是澳洲還是北美,都是一塊麵積很大的土地。澳洲面積約769萬平方千米,北美洲面積2423萬平方千米,而明朝鼎盛時期面積約為997萬平方公里。
北美的面積那可是比明朝大得多,都翻倍了。
澳洲也比大明小不了多少,論疆域大小,即便與大明相比也談不上寒磣。
這拿去分封,那豈止是藩王待遇,簡直就是海外建國的待遇了好麼?
“寧校長。”
朱元璋還是心存不忍,“這兩地雖大,距離華夏恐有萬里之遙,只怕很難抵達啊,就算抵達,想必也是九死一生吧?”
怎麼說朱棣也是他兒子,朱元璋當然不忍心了。
實在不行,朱元璋想好了,讓朱棣去打北邊西邊也行,好歹是陸地,總比去什麼海外要強。
“誰說的?”
沒想到,寧野卻當即否了朱元璋的話。
“給你們介紹一個在大明初期就七下西洋的人,此人名叫鄭和。”
“鄭和在你們兩個大明應該都已經出生了,我給你們查一下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寧野當即在電腦上搜尋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
朱標以為既然是搜尋,想必要很久,畢竟,就算是翻書,通常也不會馬上就知道答案的,總得看一會兒,但是,出乎他預料的是,寧野這邊眨眼之間就有了搜尋結果。
朱元璋眯著眼睛,意味深長地瞥了一眼朱標,那意思分明在說,兒啊,看吧,咱沒騙你吧,這手機、電腦可是寶貝啊。
朱標也是看得心頭癢,恨不得也有工資可以馬上買。
朱允炆就更不用說了,這手機、電腦啥資料都有,簡直比方先生還博學。
“你們看。”
寧野指著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線圖。
“靖難之役發生後,建文帝,也就是允炆不知所蹤,有說死於皇宮大火,也有說是趁亂逃走了,因此有人猜測,朱棣六次派遣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大明國威,也有暗中尋找建文帝下落的意思。”
“允炆……”
朱標心中一驚,看朱允炆的眼神頓時柔和許多。
“爹,沒事的,這只是原本的歷史。”
朱允炆反倒安慰起朱標來。朱標想了想,的確如此,既然他們得以提前知曉未來,肯定就有辦法改變未來。
於是,三人將心思又聚焦到鄭和下西洋一事。
“鄭和?”
朱元璋、朱標完全想不起這個人。
朱允炆嘀咕了一句,在錦衣衛上奏的燕王府內部情報檔案中,似乎朱棣身邊確有一個叫什麼和的人,因此朱允炆有點印象,但具體是不是鄭和,朱允炆又記不起來了。
“鄭和,一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年輕的時候就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在靖難之役中立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後被朱棣任命為正使太監六次下西洋,最後一次出海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史稱‘鄭和下西洋’。”
明朝其實也是有海禁的。
朱元璋為了防範張士誠、方國珍餘部以及倭寇的侵擾,下令嚴禁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貿易以及與外國交往,並且限制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的朝貢體系下進行。
但是,這一時期的海禁政策,主要出於政治軍事需要,並非完全意義上的閉關鎖國,甚至於,隆慶年間明朝政府還部分開放海禁,允許民間商人出海進行貿易活動,史稱 “隆慶開關”。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西方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6年。”
“只可惜,鄭和之後,直到帝制終結,中國再無大規模海外探險史了。”
“尤其是清朝取代明朝之後……”
寧野說起來滿臉可惜。
“什麼?!”
朱元璋突然一拍桌子,嚇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