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6章 糧食作物要因時制宜,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呢叫土豆,學名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

寧野先介紹的小的,給到眾人巡視後,然後又拿起來大的。

“這個呢,是紅薯,也是原產於南美洲。”

“寧先生,你口中的南美洲在何處?”

“等等,我給你們在電腦上查一查。”

朱允炆一直沒怎麼敢開口,這會兒終於發話。

現場除了扶蘇、張世傑等人,絕大多數人都沒怎麼看過世界地圖,寧野當即開啟電腦,給大家搜了一下。

不用說,這科技,又讓朱元璋目瞪口呆。

原本他以為那手機就很厲害了,沒想到這電腦居然更厲害。尤其是那世界地圖,中國的部分,以中原和江南為主,居然和朱元璋印象裡的完全一致,他頓時已經不是吃驚,而是震撼。

“才六百年,後人就已經這麼厲害了嗎?”

朱元璋內心充滿激動。

其他人雖然對現代科技見識時間略早,但其實論震驚程度也差不多。

“原來,我華夏居然只佔天下一隅。”

寧野剛好搜到一張各代疆域面積地圖對比,眾人頓時七嘴八舌聊了起來。

大秦約340萬平方公里,其實不算小了,但比起大明的997萬平方公里,扶蘇自然沒話說。

西漢雖然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疆域面積也才609萬平方公里。

劉據不服,“什麼?我大漢才這麼點地方嗎?”

“這麼看起來,還是大明陛下厲害,疆域面積在秦、漢、北齊乃至我大宋的比較中,當屬最大。”

張世傑由衷誇讚,畢竟南宋疆域面積約為 200萬平方公里左右。

朱元璋很受用,嘴角都快合不攏了,看張世傑也越看越覺得順眼。

“咳咳,扯遠了,咱們說回糧食作物。”

見大家話題跑偏,寧野將討論拉回主線。

“對對!”劉據想著,如果大漢能帶回這麼高產的作物,人口想必會更加繁盛,到時候開疆拓土,超越大明指日可待,“校長,這土豆、紅薯,畝產如何?”

“土豆一般畝產3000-5000斤,按1石為150斤算,畝產大約20-33石。紅薯常見畝產4000-6000斤,換算後畝產更高約26-40石。”

一眾古人聽到這裡,都對眼前這兩個貌不起眼的東西肅然起敬,這可是活命的寶貝啊!

“哦,忘了說,土豆、紅薯都很好種,不怎麼挑環境,而且做主食、配菜、零食都可以。”說到這,寧野颳了刮雖然聽不懂但在努力聽懂的趙昺的鼻子,“你最愛吃的炸薯條,就是土豆做的哦。”

“真的?”

趙昺頓時樂不可支,急忙對陸秀夫說,“左丞相,咱們多買點土豆回去吧。”

就在古人開始交頭接耳,討論多買哪個帶回去。

寧野很快從紙箱裡,又拿出來一個寶貝。

大家湊上前來一看,只見寧野手中拿著的是一根黃色的棒狀物。

扶蘇和劉據都有印象,總覺得在哪裡見過。直至看到霍去病,他二人總算想起來,這個棒狀物名叫“玉米”,他們第一次跟著寧野出去吃夜宵時,在夜市裡見過!

說起來,炕土豆、烤紅薯他們當時也是見過的。

不過剛才沒想起來罷了。

“這個東西叫玉米,也是高產作物,比起土豆和紅薯畝產要稍微低一些,現在普通產量800-1200斤,高產可達2000斤。”

“也就是說,還是按1石等於150斤,畝產大約在5-13石左右?”

朱標很快計算出來。

“沒錯,土豆、紅薯、玉米都是相對高產的作物,基本都要明朝才會傳入中國了,這三樣東西都是種植簡單又能活萬萬人的寶貝,因此也被網友稱為穿越必備三件套。”

一眾古人聽了都連連點頭。

聽說這三樣高產農作物,都是明朝就傳入了,朱元璋問朱標,朱標又問朱允炆,結果祖孫仨表示都沒見過。

寧野只好笑著解釋。

土豆據說是16世紀隨著荷蘭人進駐臺灣才傳入中土的,當時還是作為觀賞植物種植。

紅薯是萬曆年間,據說是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引進到中國。

玉米也是差不多16世紀傳入,明朝時期種植範圍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雲南以及廣西等地。

因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負卿卿

兆七

玩家都以為路人他是滅世Boss

Cayer

未來法師

采苓

假公主重生後成了真貴妃

聽蟬聲

全星際最後的金龍

貓不虎

我真的只是個醫療兵

牧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