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章 太宗涅盤,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遼軍的心理優勢已經蕩然無存。面對同一個對手,我必戰而勝之與我可能會被擊敗,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而這就是高粱河之敗對宋軍最大的作用力和影響。
,!
接下來我想單獨說說趙光義這個人。首先宣告一點,我接下來的話不是想為他唱讚歌,我也不是他的忠實粉絲,我甚至是他的一個黑粉,但這不妨礙我去肯定他身上的可取之處。
請問:當你被對手狠狠地抽了一記耳光可你又具備迅速發起反擊的能力之時,你的反應會是什麼?毫無疑問,如果你是一個行為和思維能力都正常的人,你會怒不可遏地選擇馬上進行還擊。
作為一個敢於拿國家、軍隊和自己的前途與命運當成賭注的超級賭徒,在高粱河被遼國人狠狠地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在收攏敗兵卻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軍隊並未遭受重創之後,在經歷了這一番大悲大喜之後,仍然處在極度的不甘和憤怒中的趙光義是不是應該命令全軍就地休整,等到吃飽喝足之後再撲向幽州與遼軍進行一場正大光明的對決呢?到了那個時候,雙方就是在進行一場毫無秘密的公平對決,而最後無論勝敗相信雙方都會心服口服,可讓人意外的是趙光義並未這樣做,他選擇了就此罷兵。
很多人都認為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受傷了,而且被遼國人打出了心理陰影,所以他害怕了,不敢再戰了,可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次要的客觀因素且都只是暫時性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趙光義在經歷了一番生死逃亡之後、在對自己進行了一番靈魂拷問之後他已經變得理智和冷靜了,而他在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他本人在心性和精神層面上的過人之處。
在人生各種形式的戰場上,一個人在贏肥了的時候能收住手,而在輸慘了的時候也能收住手,如此之人可謂大丈夫是也。趙光義沒有做到前半句,但後半句他做到了,可問題就在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不但做不到前半句,後半句也做不到,因為我們好多人終此一生都是受情緒和感情驅使的奴隸。我甚至可以這樣說,那些在賭桌上、在人生的戰場裡以及在真正的戰場上有很多人都能夠成為一時的贏家,可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最後輸得衣不蔽體,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收不住那雙想要立馬復仇的雙手,更控制不住內心的魔鬼,而這導致了他們最後的失敗——那種沒有機會翻身的失敗。
不服輸、不認輸,這是我們自打小的時候就會被灌輸的人生理念,可這真的是一種應該被人所歌頌和讚美的品格嗎?非也!過剛易折,強極則辱,此為千古不變之真理,而趙光義透過高粱河之敗不但懂得了這個真理,他更是深刻地悟透了這個真理。因此,儘管他千不情萬不願但他最後還是認輸了,他承認自己這次敗了。可是,他雖然承認自己輸了但卻絕對沒有要服輸的意思,等到他恢復元氣之時他還會再次向敵人發起挑戰,而歷史也將會證明他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之前在說到有關於此的話題時我曾說到過趙匡胤。當年面對太原城久攻不下且己方又死傷慘重的局面,面對禁軍全員請戰誓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太原的洶洶戰意,趙匡胤雖然也對北漢的死命反抗感到極度的震怒,可他最後沒有選擇押上自己的全部本錢執意要拿下太原,而是審時度勢地選擇了撤兵——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可是,這有損於他的一世英名嗎?
再次重申一遍:認輸是一種可貴的品格,而趙光義與他的哥哥一樣也具備這樣的品格。在兵敗高粱河之後,趙光義是完全有能力重新集結軍隊與遼國人再次進行決戰的,而他也未必就一定會輸,可他成功地把自己內心的那頭暴怒的獅子給關進了籠子裡。
一個人光是有認輸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還遠不足以讓他獲得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在失敗之後他是否能夠再次振作。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作家和思想家蒙田曾說過一句話:“真正能夠傷害到我們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件的看法和態度。”
世間有太多的人在經歷了超級慘敗或挫折之後變得一蹶不振,這其中不乏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中之傑,而究其本源無非就是不能面對和承受失敗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他們被命運的雷霆一擊給徹底征服了。不說別的,單說中國歷史上為人所熟知的幾個案例就可見一斑: 淝水之戰後苻堅的最終命運是什麼?官渡之戰後袁紹的最終命運是什麼?至於夷陵之戰後的劉備就更是無需多言,心理遭受重創的他直接就死在了回軍的路上。
再說一個更有名的人,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又做了什麼?在上述所提到的這四個人裡面他還算是正面典型,遭遇史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