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章 寇準拜相,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於畢士安拜相,歷史上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說趙恆在李沆病逝之後首先想到的宰相人選就是寇準,可趙恆認為寇準這人雖然有做宰相的能力但卻不好駕馭。當初在做參知政事的時候他連宰相呂端都敢壓制,如果讓他做了宰相很有可能就會讓中書省成為一言堂,而他也極有可能變成一個難以制馭的權臣,讓趙恆這種白淨小生整日跟寇準這種凶神惡煞打交道豈不是要他的小命?既然自己鎮不住寇準,趙恆便想找個人來幫忙,可他望遍中書省和樞密院的所有高官都沒有發現有一個能夠鎮住寇準的人,王繼英、王旦、王欽若、馮拯,這些人不被寇準欺負就都得燒高香了,哪裡還能指望他們去震懾寇準?所以,趙恆最後這才把畢士安給抬了出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不管這件事的真相如何,畢士安能夠在氣場上壓制住寇準倒是事實,而在當下的整個朝廷唯一能夠讓寇準在其面前稍微保持謙遜和低調的人恐怕也只有畢士安。

說一個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由於寇準在十九歲之時就考取了進士並開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因而此時剛剛榮登宰相之位的他才剛滿四十四歲,但他這時已經把宋朝的頂級官職都給當了一個遍,中書省、樞密院、三司、開封府,京城裡的四個最有權勢和地位的部門首長位置上都留下了他的個人印記。

趙恆越過中書省和樞密院的一眾高官而挑選了畢士安和寇準為宰相自然會招來一些人的不滿乃至是憤恨,畢士安當宰相這些人倒是不敢有太多的怨言,但寇準可就不好說了,他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可是,皇命難違,於是這些人便使出了一記陰招。

就在寇準出任宰相沒多久,一個名叫申宗古的平民向趙恆告發寇準與已經過世的安王趙元傑私下裡有過密謀,其目的就是要讓趙元傑取代趙恆成為新的皇帝,也就是說他倆之間曾經密謀造反。此事一出,寇準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惶恐之中。雖然他天不怕地不怕,就連趙光義他都敢齜牙咧嘴,但在他看來那都是出於公心,他那是在踐行一個臣子的職責。可是,謀反這種罪名一旦成立就將把他牢牢地釘死在反賊的恥辱柱上,這可就不是寇準所能承受得了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趙元傑此時已經死了,這個事也就成了永遠都查不清的疑案。即使如此,在極其注重聲譽的北宋官場,寇準僅憑這個事就足以讓其無法在朝堂上繼續立足,也就更別提還能在中書省生存下去了。這時候如果寇準知趣一點就應該主動申請離職,要不然等待他的要麼是群臣的彈劾,要麼就是趙恆的罷相詔書。更嚴重一點的是,如果趙恆選擇相信這件事確有其事,那麼寇準的下場也就和當年的盧多遜差不了多少,不砍他的頭他都得高呼皇恩浩蕩。

就在寇準惶惶不可終日之時,畢士安主動站了出來,他先是極力在趙恆面前為寇準辯白,然後又把這個案子接了下來。他直接把告發者申宗古關進了大牢,一通“審訊”之後,這個平頭老百姓終於承認自己是在誣告。至此,此案宣告了結,寇準的冤屈得以洗刷從而保住了相位。

這件事看上去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就是一個小老百姓胡亂告狀而已,可很多事都不能去細想:申宗古一個平民老百姓怎麼就敢告發當朝宰相曾與親王謀反?他是怎麼知道這事的?他的背後是否有高人在指使?那個高人又是誰?畢士安為什麼沒有順藤摸瓜?他為何就如此輕易地放過了幕後的主謀(如果真的有的話)?

很難想象這事如果沒有畢士安出面會往何種方向發展,畢士安在這起案件裡完美地充當了一回裁判的角色。他運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最大程度地維護了帝國頂級權力場的和諧與團結,寇準、寇準的政敵、趙恆,這三方最後都相安無事,但同時畢士安又透過殺雞儆猴的方式極為嚴厲地警告和震懾了那些想對寇準下黑手的人,正所謂響鼓不用重錘,畢士安就此點到為止。至此,因為李沆病故而導致的宋朝權力高層的動盪和再次洗牌宣告結束,大宋的朝堂重新歸於平靜,而新的挑戰也在這時候緊隨而至。

:()北宋帝國興亡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1945超能力建設秘密基地

雯織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