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鞭長莫及,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的是,康保裔是他約出來參戰的,此時他即使不為自己博取戰功也要為康保裔討回絲許的血債。
範廷召的主力本來就是騎兵,在決心為康保裔復仇之後,他和秦翰率軍疾馳終於在一月十一日這天於莫州以東三十里處追上了遼軍的一支大部隊。這支遼軍的人數遠多於只有數千人的範廷召,但為了給康保裔以及那些被遼軍殺戮的百姓復仇,範廷召的這支全都紅了雙眼的騎兵毫不猶豫地抽刀衝向了遼軍。
,!
這一戰宋軍在軍心和士氣上都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一心只想著撤退的遼軍根本就無心戀戰,面對這群突然衝上來的魔鬼,遼軍大敗。這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復仇之戰,此戰宋軍斬殺遼軍萬餘人,而且還從遼軍手裡搶回了被掠奪的數千百姓,繳獲的兵器戰馬更是不可勝數。
至此,遼國在鹹平二年發動的這場戰爭宣告結束。
戰後總結,這一戰或許沒有人不會把傅潛恨得牙根癢癢。作為前線統兵近十萬的主帥,面對遼軍的大舉入侵以及河北大地的哀鴻遍野,傅潛選擇了作壁上觀。如果他手裡只有一兩萬人馬,那麼這倒是讓人對其無從指責,可他手裡的兵馬是十萬。最重要的一點,他擁有對整個軍隊的指揮權和專斷之權,而非太宗朝時期的那些被捆住手腳一切行動都要受皇命或軍中的太監所制衡的將領,這是連潘美、曹彬和李繼隆等人都從沒有獲得過的權力。
傅潛本可以藉此機會揚名於萬世,他具備達成這一成就的一切條件,可最後他反而遺臭千年落得個懦夫的罵名。對此我只能說趙恆這一次是所用非材,明明就是一個不能堪當如此重任的廢材卻被他當成了頂樑柱。傅潛撐死是一個將才,這是他所能觸及到的最高天花板,用這樣的一個人去當主帥並希望他能成為國之長城或許也只能祈求神仙保佑才行。
那麼,宋朝有比傅潛更合適的主帥人選嗎?高瓊?他在山西,那裡也很重要。範廷召?有勇有謀,但是資歷差了一點,而且不像傅潛那樣出身於當年的晉王府,他不是趙光義的“家臣”。王超?他在京城統領禁軍,分身乏術。張永德?太老了,守城尚可,衝鋒陷陣讓趙恆覺得不穩妥。
請注意上面的這些人,高瓊、王超和傅潛這三人都是出自趙光義的藩邸,是趙光義當親王時的親信武將。這些人雖然也算是北宋的第一代軍人和將領,但他們開始發跡都是在趙光義登基以後,趙光義主政宋朝二十餘年,這三人在這期間也逐漸成為北宋軍隊裡的統兵大將,但這三人相比趙匡胤手下那幫武將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慕容延釗和王全斌之類的武將就不說了,潘美、劉遇、李漢瓊、崔彥進甚至是曹翰哪一個不比這三人強悍?趙光義自己在軍事上不行,他所賞識和器重的武將也不怎麼堪當大用。不過,這其實也不足為奇,趙光義要的就是聽話的人而不是有本事的人。
我說這些不是想對趙光義進行鞭屍,而是想說趙光義當國時期國家常年打仗但他卻沒有能夠給自己的兒子培養出一群勇武善戰且有勇有謀的將軍。選來選去,趙恆最後只能矮子堆裡拔大個選了傅潛這個傢伙。
此人二十年前就是宋朝遠征幽燕的勇士,而且一直備受趙光義的信任,這些年雖然沒有什麼大功但也沒有犯過什麼過失,於是一路扶搖直上成為了宋朝此時的一員大將。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英雄,唯有危難時刻才是見識一個人本質的時候。很遺憾,此前一直是三好學生的傅潛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裡表現得一塌糊塗——可以說他這次考了個零分。
對此,我們還能說什麼?人生裡有些事情根本沒有重來的機會,只此一回。這話對傅潛如此,對趙恆也是如此。
德不配位必受其禍,然而才不配位也是如此,後者所造成的破壞有時候甚至比前者更為嚴重。別說是庸人,就算某些平日裡看上去有點本事且之前還有些成績的人在面對自己從未遭遇的考驗時也是瞬間原形畢露。傅潛的懦弱避戰確實應該受到懲罰甚至是斬首示眾,然而,讓傅潛這樣的一個從未擔負過如此重任的人去總領河北戰事這本身就是一次冒險,是在拿國家的命運和百姓以及士兵的生命去冒險。從這一點上來說,當初提議讓傅潛當主帥的樞密院高官以及最後做出這個決定的趙恆都有責任。
沒錯,我說的就是此時接替曹彬出任樞密使的王顯。這人同樣是趙光義當年做親王時的藩邸幕僚且與傅潛交情頗厚,而且在戰事開啟之後,當河北的轉運使裴莊彈劾傅潛禦敵不力時,王顯竟然扣下了裴莊的奏疏不予上達。
綜上所述,此戰傅潛無疑是第一罪人,但趙光義在軍事上的遺毒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