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帝國才俊,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以後,丁謂這才派人前去說出了自己的要求:“我們丁大人其實就想讓你們歸還之前被你們掠走的百姓,如果你們能夠主動把這事提出來,那我們大家臉上都有面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估計丁謂也實在是沒辦法了才會叫人來說這一番話,他以為這個大酋長是個聰明人,可事實證明天底下的聰明人還是太少了,這種事到了最後還是非得讓他來有意無意地挑明才能解決問題。經過這麼一點撥,大酋長立馬一拍大腿責怪自己太蠢了,這些天就顧著好吃好喝卻把正事給耽誤了。於是乎,在酋長“主動”表示要歸還被掠的漢人百姓後,丁謂為了表示天朝上國的氣度便決定對方每歸還一人就送一匹絹,最後丁謂送出去絹達到了一萬餘匹——也就是說,丁謂將一萬餘百姓從蠻族的手中給解救了出來!
此事的前後過程不但讓丁謂在夔州路百姓中博得了好名聲,他的所為尤其是對蠻族之前的殺戮劫掠既往不咎以及無比厚重的恩賞也讓整個蠻族上下為之而感恩涕零,蠻族酋長甚至在境上為丁謂刻石立碑以銘記他的功德並盟誓永不為亂。
當然,作亂的蠻族可不止這一處以及這一支,丁謂之所以要這樣做只是因為這一支蠻族擄掠的百姓最多,對於其他各處蠻族的零星侵擾,丁謂則是另有方略。在夔州與荊南交界之地,丁謂在一番實地考察之後命人在險要路段修建由當地人負責守衛的寨堡,平時這裡面只留數人負責瞭望警備,其餘人則各自迴歸田間地頭,有警之時則四而聚之共同進寨禦敵。另外,有鑑於萬州和忠州等州縣無力供養和維持大軍長期駐紮的日常消耗,丁謂下令將軍隊大營遷往夔州,需要軍隊出動的時候再讓這些大兵們迴歸本州,如此也可省去經常性運送軍糧所造成的民力和財力的耗損。
緊接著,丁謂又坐著小船去了巫山縣和施州(今湖北恩施)視察工作。同樣,他之所以要來這兒也是因為施州這個地方也深受蠻族的侵擾而不得安寧,而這裡面的原因就在於施州產井鹽,而蠻族缺鹽但又沒錢買,於是他們就只有搶。你搶我就要打你,宋朝的大兵就得要剿匪,這就涉及到了軍糧以及軍糧運輸的問題,偏偏施州本身又缺糧且與周邊各州縣的道路又不通暢。結果就是,施州有鹽賣不出去反而被搶,外面有糧又不好送進來。丁謂的辦法就是在巫山與施州的水道上每三十里設一鋪,每鋪置三十人常駐,每次去往施州方向的行人或商人順路帶糧食過去,從施州方向過來的行人或商人則順路把鹽帶出來,如此一進一出,外面的人得了施州的鹽,施州則得了外面的糧。
隨著丁謂的到來,施州蠻族的侵擾問題也很快得到了解決,丁謂發榜:你們這些蠻人不是因為沒錢買鹽所以要搶嗎?那你們有什麼土特產就拿出來,我們不要你們用錢買鹽,我們以物易物進行公平交易。對了,你們不是有馬嗎?拿出來吧!政府給你們專門開闢一個馬市,有馬的儘管拿出來,我們負責購買,你們有多少我們買多少。
就此,夔州路境內的蠻族之患基本得到了解決,而這些就是丁謂出任夔州路轉運使之後的工作成績單,丁謂也因此而得到了朝廷的嘉獎,他被加封為刑部員外郎並賜白金三百兩。此時的丁謂不過才三十六歲,一顆前途不可限量的政治明星就此崛起——是的,是明星,不是新星,身為一路轉運使的丁謂可不是什麼九品芝麻官。
多好的一個青年才俊啊!放在今天絕對是感動中國的時代楷模,可是,誰能想到他就是後來的那個在歷史上留下了千載罵名的丁相公呢!
:()北宋帝國興亡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