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兩二鍋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六章 宇文稱帝,十三皇子,壹兩二鍋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次呈上摺子的這一批官員,與上一批呈上奏章的官員不一樣,他們都是大涪各部門的重要官員,甚至連同為一品官員的司空陳遠航也呈上了摺子。
在朝中大多數官員聯合施壓之下,楊光終於承受不住壓力,讓人擬了詔書,禪位於司徒楊光。
可是楊光的詔書頒佈送到司徒府之後,司徒宇文護卻拒絕了這一詔令,表示要忠於大涪,忠於涪皇楊光。
見宇文護拒絕為帝,楊光心裡還有一點小小的高興,因為他看見了一絲保住皇位的希望。
但很快,楊光便知道希望破滅了,因為朝中大多數忠於宇文護的人,這些人再一次向楊光施壓,要求他再一次下詔。
無奈之下,楊光第二次頒下詔書,稱自己能力不足,“不願意”再坐在這帝王位上,希望司徒宇文護能為大涪百姓著想,登基為帝。
第二次詔書送達司徒府之後,宇文護依然拒絕了。
楊光現在也明白了宇文護的意圖,明顯是很想當這皇帝,但是卻要故意再三推脫,做出一副忠於大涪的樣子。
但此時的他,身邊只有很少一部分真正可以信任的手下,相比起之朝中支援宇文護的官員而言,這力量的確太弱了。
到了這一局面,楊光乾脆鐵下心來,你不是要將忠臣樣子做足嗎?那我就配合你演這一場戲吧,這樣多多少少還能保護一些忠於楊氏皇族的官員。
在這種心態之下,楊光又連續幾次下詔,語氣一次比一次“情真意切”,希望宇文護為黎民百姓考慮,不辭辛勞,坐上皇位,帶領大涪走向繁榮昌盛。
就這樣,楊光一連下了五道詔書,司徒宇文護連續拒絕了四道詔令之後,在楊光發出第五道詔令的時候,終於“勉為其難”的答應了出來當這個皇帝。
就這樣,在楊光當上皇帝的第二年,他便將皇位禪讓給司徒宇文護。
宇文護答應登基之後,新皇登位大典很快舉行,西京城中群臣“雀躍”,大多數百姓都“自發”來到街頭,張燈結綵載歌載舞,慶祝新的皇帝誕生。
宇文護登上皇位之後,改國號為梁,都城仍定為西京城,封前大涪皇帝楊光為涪王。
宇文護登上皇位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撤掉了一大批忠於楊氏皇族,對宇文護謀權篡位深表不滿,該官員。
而後,他又大勢提拔忠於自己的官員,讓他們擔任朝中重要職務,並且很快組織了文武兩次科考,準備為他的大梁帝國選撥能獨擋一面的文武官員。
只不過讓宇文護有些失望的事,這兩次的科舉考試,效果並不明顯,參加這兩次考試的文人和武將報名並不踴躍,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比較少。
在選拔官員的同時,宇文護還以最快速度調集忠於自己的統兵將領,準備向這之前反對自己的各地城市和駐軍,發起猛烈的攻擊。
宇文護登基為帝的事情,很快傳遍大涪各州各府,各地的官員很快做出反應。
見宇文護的勢力龐大,朝中大部分官員連忙表示,支援宇文護登上帝位,並忠於新的大梁帝國。
而那些忠於楊氏皇族的官員,還有一些自己覺得有一定實力,有一些想法的官員紛紛行動起來,表達出他們的態度。
遂州刺史王琪,立楊氏皇族旁支弟子楊丹為帝,號稱要復興大涪帝國,與叛亂篡位的宇文護抗爭到底,並以大涪皇帝的名義下旨,號召終於大涪的官員,聽從大涪帝王的旨意。
有了王琪的帶頭,好些地方官員或者統兵將軍也有樣學樣,立下一個楊氏皇族的弟子為帝,都以楊家皇族正統自居,希望忠於大涪的官員,聽從皇帝旨意。
東南的東羌族,羌王朵兀宣佈,立楊潤為帝,定都東羌族最大城佰川。
臨海的紅島府,定遠將軍廖力生帶領手下五萬大涪將士,立皇族旁支弟子楊啟順為帝,定都紅島城,呼籲大家起來聲討宇文護。
西河都護府都護陳國抗,立楊氏皇族旁支子弟楊威為帝,表示要和宇文護抗爭到底。
梓州東山縣縣令、紅遠縣縣令、白山縣縣令,三縣聯合發聲,立楊氏皇族旁支弟子楊東為帝……
一時間,原大涪的領土上多了很多皇帝,而這些官員在立楊氏皇族旁支弟子為帝的時候,似乎都忘記了,在雲州還有楊雲、楊勇和楊延這三位楊氏皇族嫡系子弟。
“老十三,現在這局面,得有人站出來領導我大涪將士,與這野心勃勃的宇文護和他所謂的大梁帝國抗爭,奪回我大涪的江山了,而這人非老十三你莫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