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古代皇家建築的風水佈局特點
夏至大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古代皇家建築的風水佈局特點,普通人2025年改運風水,夏至大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古代皇家建築,尤其是宮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建築不僅展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更體現了古人對風水學的深刻理解和應用。
一、嚴格的中軸對稱
古代皇家建築在佈局上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嚴格的中軸對稱。這一佈局方式不僅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更融入了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軸對稱佈局的典範。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並向兩側展開,形成對稱佈局。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凸顯出中軸線的莊重和威嚴。
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直至最北端的神武門。這些建築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各具特色,形成了故宮的主要景觀序列。
二、前朝後寢的佈局
古代宮殿建築通常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即“前朝後寢”。前朝是皇帝上朝治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後寢則是皇帝和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這種佈局方式不僅滿足了皇帝處理政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體現了古人對陰陽和諧的追求。
故宮的前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這三座大殿高大巍峨,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釋出命令的場所。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等重要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後寢部分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這是皇帝和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後寢部分建築精美,佈局緊湊,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風水易理的應用
古代皇家建築在佈局上深受風水易理的影響。風水學認為,建築物的位置、朝向、形狀等因素都會影響其主人的命運和運勢。因此,古代皇家建築在規劃和設計時,都會充分考慮風水因素,以期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故宮的佈局就充分體現了風水易理的思想。例如,故宮的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同時,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形成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臺山“燕墩”)的風水格局。
此外,故宮還按照星宿佈局。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並將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佈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同時,將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臺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臺”星。
四、方位常數的體現
古代皇家建築在佈局上還充分體現了方位常數的思想。方位常數是指中國古代對宇宙空間進行劃分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空間可以分為八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些方位與五行、八卦等概念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複雜的理論體系。
故宮的建築軸線長達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了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同時,故宮內的建築也按照方位進行了精心佈局。例如,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
此外,故宮的城門也按照方位進行了設定。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的佈局。這些城門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鎮宅辟邪的作用。
五、色彩應用的五行思想
古代皇家建築在色彩應用上也充分體現了五行思想。五行認為,宇宙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這些元素之間相生相剋,形成了宇宙間的動態平衡。
故宮的建築在色彩上主要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象徵光明正大;屋頂則用黃色琉璃瓦,黃屬土,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這種色彩搭配不僅使故宮的建築更加金碧輝煌,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五行、增強運勢的作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